和你在一起 影评

初三作文-7800字

1 前 言

在大学期间学一门艺术类的专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艺术,是上帝带给我们净化心灵的好东西,从小就梦想成为一个艺术工作者,追求兴趣与职业相统一是人生的一件乐事。朱光潜先生有一句名言:“不通一艺莫谈艺。”上大学后我觉得我应该深入了解一门艺术。

我是一个喜欢故事的人,故事,美妙的字眼。以前喜欢读小说,但是,在这个读图的时代读小说似乎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于是我又选择了电影,这不仅仅因为看电影更容易些,更重要的原因是画面带给我的快感是文字所不能给予的。了解了关于影视美学的知识以后,我越发感到看电影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了。

以前,我仅仅知道电影是故事。如今,我知道,电影其实更重要的是能够表达思想。一部好电影能够重塑一个人,这也是电影的厉害之处。

在中国,无论是观众还是电影专家,对于电影美学的认识都没有西方人深入。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把电影提升到美学的层面上来。电影批评很重要。但在中国,电影批评却很肤浅,我们没有十分有影响力的电影评论家。好多观众或业余影评人,在网上写两句感性的言语就可以称之为影评,这其实是在轻视电影艺术。因为大多数人的评论都停留在最初的感性认识上,甚至有些评论与美学是相悖的。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学院派来努力了。因为好的电影评论能推动电影的发展。

无论是电影第一符号学还是第二符号学,都仅仅在影视评论方面起作用,对于电影创作只能通过评论来起间接作用。其实我们应该把电影评论的一些理论直接应用到电影创作当中去,所以,这篇文章的楷体字部分是理论之于实践的意义。

写这篇小论文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端正自己写影评的态度,让自己明白影评是需要理论论点的。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以后的创作当中去。当然,也是为了完成结课作业。

通过一个学期对于影视美学和艺术学的学习,我对于电影甚至说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真正的专业是进行理性的研究,而不总是大谈特谈感性认识(这里没有贬低诗人和散文家的意思)。对于理论的东西没有兴趣也要创造勇气去学习,这样可以让我们尽量远离蒙昧。

这篇文章是在李琳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在此表示真心的感谢!

但愿在脚下这方干净的土地上,我们不会错过终身接受艺术的机会。

————2013年6月14日于河北师大随斋

2

目 录

前 言„„„„„„„„„„„„„„„„„„„„„„„„„„ 1

一 导演陈凯歌的艺术心理„„„„„„„„„„„„„„„„„ 3

二 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 4

三 观众和电影在一起时的心理„„„„„„„„„„„„„„„ 6

四 观看影片时我个人的心理„„„„„„„„„„„„„„„„ 6

五 结语„„„„„„„„„„„„„„„„„„„„„„„„„ 7

参 考 文 献„„„„„„„„„„„„„„„„„„„„„„„ 8

3 精神分析学理论下的《和你在一起》

田贺君

摘要:

第二符号学作为电影理论主要采用精神分析学的模式。本文从导演、电影本文、观众和作者自身四个方面,运用精神分析学说对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和你在一起》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陈凯歌《和你在一起》电影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 心理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吕景云在谈及艺术创作时说:“目前学术界对文艺学、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在不少问题上之所以不能深入一步,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忽视了对心理学,特别是艺术心理学的研究。”

对于电影艺术来说,将心理学运用到电影中的现象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产生了。比如:杜拉克的《贝壳与僧侣》(1928)、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1929)。但是,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却在七十年代以后才成为系统的理论并在西方产生较大影响。对于中国,心理电影却有很大空缺,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正如钟惦棐先生所感叹的:“影视美学有愧于影视实践。”

在中国第五代导演中,陈凯歌在展现人物心理方面做地还是值得称道的。比如:《霸王别姬》、《风月》、《和你在一起》,尤其是《和你在一起》这部电影,好多镜头语言都需要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从好莱坞回归后的第一部电影,所以,这部电影具有西方心理学的某些特征。

电影第一符号学仅注重电影本文的研究,而第二符号学(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是围绕电影观者与电影影像之间的心理关系而建立起来的。二者都忽视了对于导演集体的探讨。一部真正的电影是由导演、演员(屏幕)和观众共同完成的。

以下对于影片《和你在一起》我们从导演、本文和观众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 导演陈凯歌的艺术心理

托尔斯泰说:“真正的艺术作品只偶然在艺术家的心灵中产生,那是从他所经历过的生活中得来的果实。”

《和你在一起》对父亲刘成的塑造是比较成功的。在陈凯歌的少年时代,父亲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在“文革”当中陈凯歌曾揭发过自己的父亲陈怀皑,他在自传中曾说过:“在十四岁时,我已经学会了背叛自己的父亲”,所以,他的电影往往回避对父爱的探讨。只有《黄土地》和《和你在一起》两部电影在父亲形象的塑造上是突出的。 陈凯歌有过“文革”的经历,当时十四岁的他,接受了那样的社会文化结构与语言象征结构的同化,还尚未成熟的他,心灵受到了严重打击,这对于影片中父亲刘成的塑造有着很深的影响,按照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来讲,陈凯歌对于父亲的认识就停留在“文革”时期,所以他对父亲的认知是不成熟的,他不知道要如何去塑造一个父亲形象,他对父亲有很深的负罪感,所以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爱的近乎完美的父亲形象。《和你在一起》正是导演在向我们展现他少年时代的快乐与辛酸,也是在向父辈们忏悔和致意。电

4 影镜像,不仅仅是对于观众而言,导演是自己作品的最直接的观众。

陈凯歌有过三任妻子,还与倪萍谈过恋爱。但是,前两次婚姻都是不愉快的,只有与陈红结婚后陈凯歌才感觉自己是幸福的。《和你在一起》拍摄的时候陈红与陈凯歌已经结婚了,导演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设置了陈红的性格,在陈凯歌的参与下,陈红具有其前妻洪晃的泼辣,也具有前女友倪萍的善良。这是导演无意识的杰作。弗洛伊德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人类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和深层动因”。为什么会出现莉莉(陈红所扮演的角色)这样的形象呢?这取决于主创集体的意识与无意识。导演有着几次婚变,他无形中就把自己对女性的认识加之于演员身上。为什么选择陈红来扮演呢?因为陈红身上有陈导演潜意识中所需要的。为什么张艺谋一直选择巩俐来当演员,也就可想而知了。此外,影片的第二编剧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导、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薛晓璐,莉莉的角色设定与陈红的个人经历和薛晓璐潜意识中的“女性主义”是分不开的,在此不一一赘述。

《和你在一起》展现了一个大爱的世界,这个大爱是导演陈凯歌的“白日梦”,弗洛伊德在他的《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说:“幻想的动力是还没有满足的愿望”,“白日梦的根源是刺激它产生的现时事件和对过去某段经历的记忆”。在导演的少年时代,他拥有的父爱是很少的,这些爱导演在影片中全部找回来了。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创作者的目的“一是改变或掩饰其白日梦的利己主义性质;二是以纯形式的即美学的快感来收买我们这些读者”。这部影片票房冲破两千万,是导演继《霸王别姬》后的又一部高票房的影片。导演陈凯歌不仅满足了自己做白日梦的愿望,还让观众和他一起做白日梦,无数观众在白日梦中潸然泪下。

在陈凯歌的艺术心理影响下,产生了一部比较不错的电影,这是很难得的。在我们的实践创作中,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都应该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对于创作者自身的心理认知要提到日程上来,尤其是电影领域,导演要不断积累,不断梳理自己的经历,并放到心理学层面加以研究,这对于我们的创作是有很大意义的。

二 影片中主人公的心理

一把旧琴,一个懵懂的孩子,一个憨厚的父亲,一个邋遢的音乐老师,一个风骚的女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授,这一群生活在三个社会层次的人共同谱写了一首称之为爱的赞歌。这只歌曲折悠扬,句句都是故事主人公的心声。

小春从小没有母亲,是被现在的父亲抱养大的。从小到大,他生活在乡下,从北方到南方,身边除了父亲就是那把小提琴。小春对母亲的概念是模糊的,因为他出生时就被母亲抛弃了,所以,青春期的小春对女性的好奇程度要远远大于一般有母亲的同龄孩子。

莉莉是小春进北京遇到的第一个女性,这个女性很前卫,很风骚。出于好奇,小春对这个女性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这种兴趣也许是对母亲的向往,也许是对性的渴望。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发生的前提是父母双方俱在,而小春是没有母亲的,但是这不能说小春潜意识里没有“俄狄浦斯情节”。故事的开始,小春仅仅是对莉莉有好奇的心理,慢慢地莉莉开始找小春帮忙,并且亲吻了小春,接着,莉莉让小春装自己的儿子气她的男朋友,后来小春卖了象征母亲的小提琴,给莉莉买了一件名贵大衣。在这一系列事情当中,莉莉已经无形当中充当了母亲的角色。她亲吻小春是出于喜欢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她给了小春许多照顾,比如:给

5 小春钱,给小春织毛衣等等。小春心里母亲的位置得到了填补。父亲得知小春卖了小提琴,非常生气地把莉莉的照片给撕了,小春很伤心,流着泪捶打着父亲。从这些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有母亲角色出现时,小春潜意识里的“俄狄浦斯情节”就显露出来了。当父亲撕毁象征母亲的照片时,小春做出了捶打父亲的动作,这是保卫母亲的举动。如果说这一分析牵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细想一下:小春看到父亲撕掉莉莉的相片做出捶打父亲的举动是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多数人认为可以理解,那么这多数人(包括导演在内的)潜意识里就有这一情节。那么小春的心理就像上述表达的那样了。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腔阶段(0—1岁),肛门阶段(1—3岁),性器阶段(3—6岁),性欲潜伏阶段(6岁以后到青春期),生殖欲阶段(青春期至成年)。这前四个阶段都是孩子比较小的时候,而且其中前两个阶段都需要有母亲的陪伴,但是前两个阶段小春是没有母亲陪伴的。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以上五个阶段中某一阶段遭遇到某种特殊的创伤体验或过度满足,会导致耗尽或滞留大量的“里比多”(性力)。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以后的精神和对艺术的认知。大多数学者认为:艺术家之所以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跟婴儿时期所滞留的“里比多”有关系。小春之所以在音乐上有极高的领悟能力, 原因之一是他在婴儿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

王志文所扮演的江老师极具张力,他也因此获得了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的殊荣。江老师是一个典型的文艺老青年,他在音乐上的造诣也很高,是他交给了小春好多艺术上的方法。他教小春琴时说:“你得喜欢,拉着高兴才拉,不喜欢不高兴咱不拉„„。”就是这样一位老师没有妻子,他谈及自己的爱情时说:“谁要我呀?我有我的音乐,有了音乐我就觉得挺好。”像小春一样,江老师也是一个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所以他才会把经历放在艺术上。陈凯歌试图在电影中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塑造中国人,这是很值得借鉴的。

这里举两个中国古人的例子来分析弗洛伊德理论下的中国人:一个是司马迁的例子,司马迁是一个被阉割的男性,他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但是他却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无韵之《离骚》”就是他的艺术成果。另外一个是纪晓岚,纪大学士可算是清朝第一大才子,但是这个才子在艺术上的成就并不高,《四库全书》都是前人的著作,纪晓岚只不过整理编修罢了。唯一一部与文学沾边的就是《阅微草堂笔记》,但这部书无法与《史记》相媲美。在文学艺术不发达的西汉,能有《史记》这样的著作出现,已是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迹了,但是在小说林立的清朝,第一大才子写成了《阅微草堂笔记》也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究其原因,纪晓岚的欲望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河间纪文达公,为一代巨儒。……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这一典故经常被后人引用。天才在欲望能够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能力就下降了。这两个例子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不谋而合。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分析中国的古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也是一种理论验证方法。其实,理论也需要不断实践才能达到更完善的地步。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对于理论来讲,就是一种实践。

陈导演的电影在人物设置方面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在创作的过程当中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第二符号学往往被人们当成影视批评的工具,很少有人将其作为影视创作的工具,这样一来,精神分析学说在电影领域的意义就不大了。作为影视工作者,我们要像陈凯歌导演一样,将理

6 论真正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三 观众和电影在一起时的心理

电影第二符号学首先是一种观影主体的理论,只有在精神分析学说的引导下,研究受众心理才能从本质上对电影创作产生影响。对于观众心理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目的是:引起恐惧以及随之而来的同情。观众在欣赏《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会落泪。影片中父亲的角色是十分令人感动的,因为在培养小春的道路上,父亲可是跑破了鞋底。观众落泪的原因之一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历经千辛万苦,太不容易了,大多数孩子的家长都会为这样的平凡而产生恐惧感,并同情这位父亲,然后就落泪了。在这一点上,中国的苦情戏做的很好。

弗洛伊德说:“史诗能让人们感受英雄人物获胜时的欢乐”。父亲很平凡,但他所做的事却不平凡,把一个孩子抱回家,一辈子没结婚。然后又千辛万苦想把孩子培养成人才。这样平凡的父亲此时又成了英雄。观众希望孩子能成才,这样父亲的辛苦就没有白费。当小春得到余教授的认可时,父亲就成功了,于是观众就得到了满足。观众感动的原因之二:在观看电影时,我们总能像英雄一样成功,这种体验英雄成功的经历带给了我们片刻的满足。

将拉康的“镜像理论”和梦结合起来看,观众在银幕前的时间就是其梦境的镜式反应。观众一方面在做白日梦,一方面把眼前的梦当成自己的镜像。在观看《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时观众把自己当成剧中主人公,我们在和小春一起成长着。当小春和莉莉在一起的时候,大多数观众并没有表示不理解,而是说小春从小就没有母亲,应该出现一个女人照顾他。当父亲撕毁莉莉的照片并且向莉莉索取五万块钱时,观众也能够理解父亲的做法,但是此时观众的心理却和小春的心理一样,对父亲有抵触心理了。这种抵触心理有道德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内心的特殊情结在作怪。就像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写道:“我们童年时的原始欲望在俄狄浦斯那里获得了满足。”观众希望莉莉能陪在小春身边,因为这样拥有和小春同样心理的观众会像小春一样得到满足感。

我们所讲的好电影要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人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是心理认同。《和你在一起》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在镜式反应中构成并领悟自己。

博得里认为:“可以把电影看成是一种从事替代的精神机器。”这就需要我们电影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能够让观众在电影银幕前构成并领悟自己,像《盗梦空间》的故事一样,一个梦重塑了一个人,也重塑了观众。要实现这一目的,把文艺创作提升到心理层面上来是最重要的前提。

四 观看影片时我个人的心理

对于电影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纯理性的研究或批评上会使研究者陷入生搬硬套的误区,有些理论分析难免有些牵强,所以,在理性分析的同时我们也要加入感性的认知。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性的感性显现,所以,理性分析有必要,感性分析也有一定意义。下面谈一谈我个人对《和你在一起》的感性认识。

影片的开始部分我并没有对其产生很大兴趣,直到莉莉出场,我才有了看下去的欲望。在车站,小春隔着玻璃看莉莉和男朋友亲热,这时,我对影片产生了

7 极大热情。还有,小春帮莉莉给男朋友过生日,她男朋友没来,导演把镜头切到楼道里,使观众只能听到小春和莉莉说笑的声音,两下亲吻的声音过后,小春从屋里跑到了楼道,脸颊上带着红唇印记。其实我很想看看屋里发生了什么,可惜导演把镜头切到了屋外。麦茨认为看有两种方式:“相互看”与“单向看”。这两种看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窥视欲。我忽然发现,在电影银幕面前我成了一个窥视癖者。正如穆尔维说:“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

博德里强调“可以把电影看成是一种从事替代的精神机器。它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规定的模式相辅相成。”博德里把电影理论推向了意识形态的层面。影片除了能满足我的窥视欲,最重要的一点是其中有好多所谓意识形态的东西。关于教育,关于艺术,关于社会„„这些东西都是导演有意识加入的。比如:江老师说了一句话“今儿这第一花多少钱买的?”这明显具有讽刺意味。这种花钱买名声的事儿太常见了,其实人们都麻木了。用荣格的观点说就是大家都陷入了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江老师跟小春告别时说:“说你成不了不是因为你的琴艺,而是我担心命运可能不会眷顾一个像你这样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一个乡下孩子。我可以教你拉琴,但是给不了你成功。”这些社会问题能够引起多数人的共鸣,使我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一部电影能够让一个人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产生认同感是很难得的。

陈凯歌导演是很提倡素质教育的,在《孩子王》中借让老杆的嘴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王福,今后什么也不要抄,字典也不要抄!”在《和你在一起》中他又借江老师的嘴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教育的观点,江老师教小春拉琴时说:“你得喜欢,拉着高兴才拉,不喜欢不高兴咱不拉„„”今天的教育在本质上是存在问题的,钱学森先生的临终疑问就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大家对于教育的认知同样陷入了集体无意识状态,都知道教育存在问题,但改革的意识却很薄弱,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文艺作品要具有时代性,时代性是永恒性的一部分。像《和你在一起》一样,我们在进行影视创作时要注意反应社会问题,观众在影片中看到这些社会问题时会有熟悉感,这种熟悉感会让观众找到归属感,这样,导演与观众就达成了共识,这种共识是影片创作者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结果。

五 结语

《和你在一起》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来讲是比较成功的。同样,作为一部艺术电影来讲,也是值得称赞的。这给了我们电影工作者许多启示:我们要向艺术与商业的接壤处靠拢。一部好的电影首先要能打动观众,要想让观众为之动容必须抓住观众的心理。这个抓心理不单单是经验上的感性认知,还要上升到理论层面。《和你在一起》这部电影在抓观众心理方面做的是不错的。这一方面得益于导演对于中国传统的苦情戏的熟悉(陈凯歌的父亲是中国著名戏曲导演),最重要的一方面还得益于导演对心理学的深刻认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不是以研究文艺为主要目的的,虽然弗氏有些西方戏剧的心理学理论,但是这些理论对于电影未必十分试用。更何况《和你在一起》又是一部中国电影,所以,文章难免有些纰漏。这从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电影心理学体系,这样更有益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心理学与艺术的结合就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

其实,蓝天与大海相接的地方就是电影的天堂。

8

参考文献

彭吉象:《影视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弗洛伊德:《释梦》 商务印书馆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 自述》 天津人民出版社 陈凯歌:《我的青春回忆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宏建:《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相关作文

  • 我的简述和影评[魔法灰姑娘]
  • 我的简述: 爱拉小时侯就被露辛达疼爱,被赋予了所谓的魔法--听话,很乖. 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魔咒--别人命令她的事情她都会去做. 爱拉的两个姐姐,喜欢她项链,她受魔咒摘下来给她,还让她偷拿水晶鞋. 爱拉很想恢复自由,于是去找路辛达解除魔法.可 ...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评
  •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评 今天是2012年1月13日,我在放学后与同学一起去位于蓝岛大厦顶层的紫光影城观看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故事讲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的台湾彰化县私立精诚高级中学发生的 ...
  •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影评
  • 这部电影我不是第一次看了,对于里面的人物.故事和结局,我非常清楚.对于经典的影片,看的次数再多,也不会感到讨厌.所以,我准备回顾恐龙世界,再来体会一下这些故事,发现一些新的道理. 故事开始,恐龙妈妈在河边发现了因为出生后,皮肤的颜色与其他食 ...
  • 怦然心动的影评 文档
  • <怦然心动>影评汇总 <怦然心动>,真的是怦然心动.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女生十来岁就有超脱的自省意识,审视自己爱的人到底值不值得爱.一旦触及她的自尊,立刻决定放弃这个男生.我们文化里的"爱",似 ...
  • 11[雷锋]影评
  • 电影<雷锋>观后感 当我看完<雷锋>这部电影,雷锋叔叔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中的两个情节: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 ...
  • 温暖--[龙猫]影评
  • 温暖--<龙猫>影评 感人?温暖?还是„„我最不喜欢看了某一个东西后,把那种感觉用一个词形容出来,因为我觉得不管我的词汇多少丰富,总是不能把内心最真实的感觉形容出来,而看了<龙猫>后这种感觉便更加强烈了.<龙猫 ...
  • 我和我的同桌之影评篇
  • 走在大街上看见三三两两穿校服的学生,或者是路过学校门口,有没有一瞬间想起过当年同桌的那个TA ?想起你们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是和TA 再做一次同桌,一起看一场电影<同桌的妳>? <同桌的你>是刚看完时会觉得 ...
  • 雨中的另一个世界[影评]
  • 雨中的另一个世界 --<言叶之庭>影评 多数人是看完<秒速五厘米>再来追<言叶之庭>,我当然也不例外.新海诚的每一部电影都如同一张精致的画卷,缓慢平铺开来.影片中似真似幻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二次元与三次元的边 ...
  • 勇敢的心影评
  • <勇敢的心>是俗雅间广被推崇的经典,这部电影我看了三次.第一次年少易感伤,恨恨地对枕头实践了德华兄的"男人哭吧不是罪":第二次则是陪着一听到战争片就两眼发亮的老爸,他倒是没有老泪纵横,而是故作深沉地从牙缝里挤 ...
  • 花样年华影评
  • 那个时代逝去的年华 --电影<花样年华>影评 11121121 王博 幽暗的街灯,古老的弄堂,灰暗的阁楼,老旧的留声机,还原了五.六十年代的旧香港.摇曳的旗袍,燃尽的香烟,诉说着那个时代独有的故事,一切欲说还羞的情感,一切对与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