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聚,且散(1400字)作文

初三作文-10700字

精选作文:且聚,且散(1400字) 作文 <<三国演义>>里开宗明义的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与人之间的聚散也符合这个道理。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故事,无非都是聚散一场,好像一部电影一出戏,一旦开演,总会结束。&&今天聚,明天散,聚到后来,仿佛彼此的欢笑声还在回荡,但仔细回想,甲到了天国,乙在异城,丙正在和病魔挣扎,丁失踪了&&只能说是缘起缘灭,聚是缘起,散是缘灭。 真诚的怀念,盼望有一天再次聚首,哪怕是在梦里。虽明知希望渺茫,但仍固执地充满期待。这大概也是缘的一部分吧,聚是欢乐,散是苍凉,那怀念就是一种情怀吧! 人间神秘,会让茫茫人海你我相遇,善缘、恶缘、孽缘&&最后都像云海里的雾气飞散而去,而宇宙大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换句话说,聚散之缘,是不能强求的,它来自于机缘巧合,来自于萍水相逢,来自于命运的安排。有意识地去追求,未必遂意;你无心插柳,却偏偏成荫。所以,与其苦苦追寻,莫不如一切随缘。无论是亲朋,还是故旧,能相伴一生固然难得,只是短暂的交往,也全心面对。随缘的随,不是随心所欲,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聚与散,至少应该做到: 珍惜曾经有过的。不管是终身挚交,还是一个片断,甚至是一面之交,都把它们看成难得的缘分,珍惜相聚时的每一时段,每个美好的场面,每一句让人永远难忘的话语。那都是你的财富,你的情感库存。要把它们永久地珍藏在自己的记忆当中,经常取出来,享受那种温馨与快乐,甚至是痛苦与悲伤。 不强求现在还存在的。对于现在还能相聚的人,亲密或者疏远;时聚时散或者若即若离,不必强求,随缘就好。向往完美是人的天性,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有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老话,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反而能产生更多的美感。 奉献爱心给今后的。人与人之间,不管是哪种情谊,爱心的付出是基础,彼此的信任是前提。我们在自己的一生中,可能与数不清的人结下了形形色色的关系,聚散离合都是不可避免的。很难一言以概之:聚就好,散就不好。但真诚相待、与人为善、不吝啬爱心的付出是绝对必须的。我们可以演出一场又一场聚与散的戏剧,但都应做到自己是用一颗真心在与对方交往,是问心无愧的。 感情的发展,如风云变幻。人生旅途,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喜喜忧忧,聚聚散散。这是生存条件加之文化内涵,作用于人生追求的体现。 两心相融,两情相悦则聚,两心存异,两情相斥则散!感情生活的轨迹,是人的意愿与客观现实,矛盾、统一,统一、矛盾,不断演变的画线,这是生活的必然。但是,重要的一点是:以宽容的心,来审视聚散。摆脱世俗的偏见,从客观现实的角度,认真的总结经验。 散,往往是伤心的标志;聚,往往是欢乐的象征。因此人们更多的是面对聚,而放弃散。可是又有谁知道散是聚的开始,正是由于散的牺牲,才能又聚的存在。正是因为结束了我们的散,才产生了他们将来的聚。我相信他们在将来的聚中一定会更快乐,更幸福,更开心。 那码头、那车站是为了相聚而设,或者是为了让相聚的人再度离散?那斑斓的原野、那巍峨的雄关;繁华的都市、寂寥的村院;鸟鸣的幽谷、星月的云天都是聚与散的摇蓝。 聚也是缘,散也是缘。你爱想起它就想起它,象想起夏夜的一颗星;你爱忘了它就忘了它,象忘了夏天的一切梦。聚与散,这样的匆匆、这样的飘摇。散已经是某种悲哀了,不要让聚孕育着更多的悲哀。骚哼cyt 湖南长沙天心区明德中学高一:陈雅婷

篇一:高一作文:且聚, 且散

<<三国演义>>里开宗明义的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人与人之间的聚散也符合这个道理。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故事,无非都是聚散一场,好像一部电影一出戏,一旦开演,总会结束。?? 今天聚,明天散,聚到后来,仿佛彼此的欢笑声还在回荡,但仔细回想,甲到了天国,乙在异城,丙正在和病魔挣扎,丁失踪了?? 只能说是缘起缘灭,聚是缘起,散是缘灭。” 真诚的怀念,盼望有一天再次聚首,哪怕是在梦里。虽明知希望渺茫,但仍固执地充满期待。这大概也是缘的一部分吧,“聚是欢乐,散是苍凉”,那怀念就是一种情怀吧!

“人间神秘,会让茫茫人海你我相遇,善缘、恶缘、孽缘?? 最后都像云海里的雾气飞散而去,而宇宙大地,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换句话说,聚散之缘,是不能强求的,它来自于机缘巧合,来自于萍水相逢,来自于命运的安排。有意识地去追求,未必遂意;你无心“插柳”,却偏偏“成荫”。所以,与其苦苦追寻,莫不如一切随缘。无论是亲朋,还是故旧,能相伴一生固然难得,只是短暂的交往,也全心面对。随缘的“随”,不是随心所欲,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 人与人之间的聚与散,至少应该做到:

珍惜曾经有过的。不管是终身挚交,还是一个片断,甚至是一面之交,都把它们看成难得的缘分,珍惜相聚时的每一时段,每个美好的场面,每一句让人永远难忘的话语。那都是你的财富,你的情感库存。要把它们永久地珍藏在自己的记忆当中,经常取出来,享受那种温馨与快乐,甚至是痛苦与悲伤。

不强求现在还存在的。对于现在还能相聚的人,亲密或者疏远;时聚时散或者若即若离,不必强求,随缘就好。向往完美是人的天性,但世界上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事物。有一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老话,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反而能产生更多的美感。

奉献爱心给今后的。人与人之间,不管是哪种情谊,爱心的付出是基础,彼此的信任是前提。我们在自己的一生中,可能与数不清的人结下了形形色色的关系,聚散离合都是不可避免的。很难一言以概之:聚就好,散就不好。但真诚相待、与人为善、不吝啬爱心的付出是绝对必须的。我们可以演出一场又一场聚与散的戏剧,但都应做到自己是用一颗真心在与对方交往,是问心无愧的。

感情的发展,如风云变幻。人生旅途,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喜喜忧忧,聚聚散散。这是生存条件加之文化内涵,作用于人生追求的体现。

两心相融,两情相悦则聚,两心存异,两情相斥则散!感情生活的轨迹,是人的意愿与客观现实,矛盾、统一,统一、矛盾,不断演变的画线,这是生活的必然。但是,重要的一点是:以宽容的心,来审视聚散。摆脱世俗的偏见,从客观现实的角度,认真的总结经验。

散,往往是伤心的标志;聚,往往是欢乐的象征。因此人们更多的是面对“聚”,而放弃“散”。可是又有谁知道“散”是聚的开始,正是由于“散”的牺牲,才能又“聚”的存在。正是因为结束了我们的“散”,才产生了他们将来的“聚”。我相信他们在将来的聚中一定会更快乐,更幸福,更开心。

那码头、那车站是为了相聚而设,或者是为了让相聚的人再度离散?那斑斓的原野、那巍峨的雄关;繁华的都市、寂寥的村院;鸟鸣的幽谷、星月的云天都是聚与散的摇蓝。

聚也是缘,散也是缘。你爱想起它就想起它,象想起夏夜的一颗星;你爱忘了它就忘了它,象忘了夏天的一切梦。聚与散,这样的匆匆、这样的飘摇。散已经是某种悲哀了,不要让聚孕育着更多的悲哀。骚哼—cyt

篇二:且聚, 且散

且聚,且散

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北风侵袭着萧索的街道,残雪堆积了一地的凄清,天色将欲垂暮,店铺家家紧闭。若非民居外亮红的一幅春联与窗口透出的几晕烛光,谁能想象这是中国最大的节日——除夕夜的情景?那,如果是这样呢:夜的大街光明如昼,精心装饰过的橱窗连成一片童话般的奇景,笑容满面的圣诞老人手捧一把红通通的糖果,远处飘来《平安夜》安详的歌声。当然,那些华丽的别墅此刻是安静的,谁愿在这狂欢的季节守在空荡的家里?

选择一个节日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一直过得太累了。 人类一向是恋家的动物,中国人尤其是。异地经商、他乡求学或是成了“宦游人”,都是中国人被迫离家的理由。是由于山水阻拦、各地文化差异还是其他的一些什么,归乡成了离家人最大的一块心病。于是节日给他们送去了慰藉:春节要回家吃团圆饭,清明是回乡祭坟扫墓,中秋月圆时节又该全家团聚,共赏明月。若是到了这些时候还不得归去,人们或对月,或凭栏,总不免洒几滴思亲泪。这些节日于是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

那些身在家乡、得以团聚的人们呢?在大家庭中,当家的中年人老早就要开始准备大宴席、请戏班子,置办各种食品,尽力讨好上一辈,自己过节反是操劳;小孩子走亲访友前要被无数次告诫不许犯这样那样的禁忌,收获了新衣、零食的同时也收获了惧怕、担心或许还有大人的一顿数落。 节过完了,当然有无尽的欣喜,但不论是否团聚,人们都是满心的疲惫。说到底,还是一个“聚”字在中国人的心中缠绕了几千年,缠得人总是生生地疼。

“聚”当然是美好的,深含了一份骨肉亲情和乡土情结。漂泊在外、背井离乡到底令人心酸。引申开来,“聚”或许还包括了孝敬老人、多子孙是福和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但久而久之,过分追求团聚就演变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枷锁,使中国的节日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伤感,人们的心沉甸甸的,仿佛莫名。大年夜空荡的街景,也便是“聚”字的产物。

有趣的是,西方的过节方式恰恰是一个“散”字,男女老少都离家外出,分散到城市的各个角落,营造了众人尽情狂欢的奇景。疲惫了数千年的中国人一眼瞥见,才终于脱开了“聚”字加于身心的枷锁。原来我们可以不分彼此、忘记形式,不再为别人而活,可以这样恣意,这样释放,在“散”的洒脱中寻找本真的快乐。

“聚”是不能丢的,“散”又何尝不可?只是在原本单一的形式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支点。那么,就在感受“散”的快乐时,一定勿忘归程,勿忘本根,在聚和散的平衡中收获完美生活。

[简评]这是一篇有深度的典范文章。阅读此文,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对语言、立意、结构的自觉追求。文章从春节与圣诞热闹与冷清的对比画面入手,

接着挖掘其本质义,抓住两种生活方式的“聚”“散”的比较,高明的是,对国人的恋家情结重墨描绘,体现很深的文学底蕴,而对西方的“散”淡描带过,文章错落有致。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由“但不论是否团聚,人们都是满心的疲惫”一语收束前两段,使文章结构严整。语言驾驭可见才情,如“几晕烛光”中量词的锤炼、“生生地疼”中浓郁的古诗意味。

篇三: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的散与聚

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的散与聚 (鄂冠中)

}有这样一道高考新材料作文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风可以吹起一张大大的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小小的蝴蝶??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文体特征鲜明。 作文材料取自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风可以吹起一张大的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命题者将原句中揭示主旨的“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换成了“?? ”,又在原句中刻意加上了“大大的”“小小的”两个词语,让材料内涵变得飘忽不定。考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考的切入点,审题难度陡然增大。与老材料作文题强调从材料的核心主旨立意的审题要求不同,新材料作文只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立意,即从材料的中心角度与非中心角度立意一视同仁,都合乎题意,这就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考生审题时也常常遇到与上述题目类似的立意角度上的困惑和纠结:何为中心角度?非中心角度的边际到底在哪里?怎么准确理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立意”?

一、散是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显著优势

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仍是材料作文,在思维方式上与话题作文相似;它提供材料,明确范围,却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统得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新材料作文兼融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 1

文的长处,尤其在审题思维上,给考生提供了多种可能角度,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审题景象。

以上题为例,材料虽短,却寓意深远,审题切入角度多。不妨采用常规的的“对象法”,先从白纸与蝴蝶、风这两个角度展开思考:

白纸与蝴蝶------风能吹起大白纸却无法吹走小蝴蝶,考生思维的起点首先在这中心意思上,旋即可能会深刻思考其中的原因,找出白纸与蝴蝶在生命状态上的显著差异:白纸无生命,没有主宰自我命运的意识,不能抵御大风的侵袭;蝴蝶有生命有意识,能根据自我意愿选择调整命运走向,在大风来袭时能顽强抵抗,并终获胜利。

风------风是系列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是材料语句的主语,理应成为审题重点关注的对象。新材料作文中出现的概念(对象)通常有寓意,风的寓意也很鲜明。风改变了白纸的存在状态,还企图吹走蝴蝶,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强行改变别人(事物)的生存状态。于是可以将其理解成诸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人生中不想遇到却又难以避免的种种天灾人祸。它可以是客观的,如自然灾害、生老病死,也可以是主观的,如贪欲、妒忌心理以及精神抑郁等等。它们可以改变无生命事物的存在状态,可以控制意志薄弱者的人生轨迹,可以改变缺少精神活力的群体的命途方向。

此外,材料中的“大大的”和“小小的”是一组鲜明的对比,是命题者留给考生展开思维的另一条通道:面对大风侵袭,恰是“大大的”白纸不能抵御,随风飘起;倒是“小小的”蝴蝶镇定自若,矢志坚守,战胜大风。可见,外观大小与精神意念强弱是两码事,生命的 2

意义和价值不由事物的外在特征来决定。再推延一步,辩证地看待事物,透过事物的外在表象深入事物内在特征方能看清事物。

从不同角度看待材料,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充分体现了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上“散”的特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从中选择恰当的角度立意构思。

二、聚是新材料作文审题的隐性要求

究竟有没有最佳角度(立意)?笔者认为,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仅是审题的

角度立意,从一般意义谈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严格地说就不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了。在本题材料语境中谈大和小的关系要紧紧围绕生命展开:小生命比无生命有意义,小生命通过拼搏、坚守也能演绎生命重大意义;缺失生命的事物再大也只得任人摆布?? 找准材料导向后自由立意,是新材料作文审题聚散的根本。

审题的“聚”还体现在将思维从材料引向现实生活,追求审题立意的现实针对意义。新材料作文通常选用寓言、故事、历史场景、诗歌警句等描绘虚拟情景的文字作材料,以体现材料发散性特征。因此,所有材料都是现实生活场景的折射,揣摩材料撰写者和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将审题视线从虚拟材料回引到现实生活,也是“聚”的体现。考生审题时切忌以空对空,将思考停留在材料表现的一般道理上。如上题中的白纸与蝴蝶、风、大与小这三个角度在现实生活中各可有具体事物可指,将审题思维聚敛到具体现实生活现象上,思维顿时就宽广而实际了。如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个体生命意识如何彰显,人类如何理智规避、应对灾难;面对日本右翼炒作钓鱼岛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该如何凝聚民心,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张力等。

三、散聚尺度的把握 既然新材料作文审题要散得开,收得回,聚得准,那么,聚散尺度的把握就至关重要了。尺度的把握因题(材料)而定,不得一概而论。有的作文材料只客观叙述,不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这类作文审题只要符合材料含义即可,无需考虑材料撰写者和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有的作文材料不是中性叙述,材料或明或暗表露材料撰写者和作 4

者的情感倾向,这类作文审题立意不仅要符合材料(作者)的情感倾向,而且要符合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各类作文材料分析举隅:

1.无倾向的作文材料

(2013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

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三个受赠家庭对于富翁的捐赠态度截然不同,但材料对此未置褒贬。立意可从富翁、三个家庭四个对象任选其

一。比如从富翁的角度可以赞扬行善之心,也可理性分析捐赠的方法途径;从

下页 余下全文篇四:重点名校高考作文备考--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的散与聚(精校完美打印版)

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的散与聚

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的散与聚千叶草草

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的散与聚 (鄂冠中)

}有这样一道高考新材料作文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风可以吹起一张大大的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小小的蝴蝶??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特征鲜明。

作文材料取自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风可以吹起一张大的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命题者将原句中揭示主旨的“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换成了“?? ”,又在原句中刻意加上了“大大的”“小小的”两个词语,让材料内涵变得飘忽不定。考生一时很难找到思考的切入点,审题难度陡然增大。

与老材料作文题强调从材料的核心主旨立意的审题要求不同,新材料作文只要求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立意,即从材料的中心角度与非中心角度立意一视同仁,都合乎题意,这就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考生审题时也常常遇到与上述题目类似的立意角度上的困惑和纠结:何为中心角度?非中心角度的边际到底在哪里?怎么准确理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立意”?

一、散是新材料作文审题的显著优势

新材料作文在命题形式上仍是材料作文,在思维方式上与话题作文相似;它提供材料,明确范围,却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统得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新材料作文兼融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长处,尤其在审题思维上,给考生提供了多种可能角度,呈现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

近高低各不同”的审题景象。

以上题为例,材料虽短,却寓意深远,审题切入角度多。不妨采用常规的的“对象法”,先从白纸与蝴蝶、风这两个角度展开思考:

白纸与蝴蝶------风能吹起大白纸却无法吹走小蝴蝶,考生思维的起点首先在这中心意思上,旋即可能会深刻思考其中的原因,找出白纸与蝴蝶在生命状态上的显著差异:白纸无生命,没有主宰自我命运的意识,不能抵御大风的侵袭;蝴蝶有生命有意识,能根据自我意愿选择调整命运走向,在大风来袭时能顽强抵抗,并终获胜利。

风------风是系列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是材料语句的主语,理应成为审题重点关注的对象。新材料作文中出现的概念(对象)通常有寓意,风的寓意也很鲜明。风改变了白纸的存在状态,还企图吹走蝴蝶,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强行改变别人(事物)的生存状态。于是可以将其理解成诸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人生中不想遇到却又难以避免的种种天灾人祸。它可以是客观的,如自然灾害、生老病死,也可以是主观的,如贪欲、妒忌心理以及精神抑郁等等。它们可以改变无生命事物的存在状态,可以控制意志薄弱者的人生轨迹,可以改变缺少精神活力的群体的命途方向。 此外,材料中的“大大的”和“小小的”是一组鲜明的对比,是命题者留给考生展开思维的另一条通道:面对大风侵袭,恰是“大大的”白纸不能抵御,随风飘起;倒是“小小的”蝴蝶镇定自若,矢志坚守,战胜大风。可见,外观大小与精神意念强弱是两码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由事物的外在特征来决定。再推延一步,辩证地看待事物,透过事物的外在表象深入事物内在特征方能看清事物。

从不同角度看待材料,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充分体现了新材料作文审题思维上“散”的特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从中选择恰当的角度立意构思。

二、聚是新材料作文审题的隐性要求

究竟有没有最佳角度(立意)?笔者认为,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仅是审题的

此审题很容易犯一叶障目的毛病,或只见其表不见其里。新材料作文审题讲究整体性原则,即要将不同的审题结果作横向比较,寻找其中的共同指向。或再仔细研读材料,找出材料的主旨内核,与此前的审题结果比对,找出与材料主旨内核相同的审题结果。如此“聚”审题思维,可以使思维“贴近”材料,防止审题偏差,并将思维引向深刻。

仍以上题的审题结果来看“散”与“聚”关系的处理。

从白纸与蝴蝶角度看:坚守、抗争、立稳脚跟??

从风角度看:苦难的磨练、抗击的策略、坚守的根本??

从大与小的角度看:庞大与弱小、倔强与软弱、外强中干??

尽管审题角度有异,立意最终指向是通过对象对比得出的“生命”问题。审题构思就要在生命意义下展开,讨论

生命的坚守抗争、苦难的磨练对于生命的价值、什么生命最有意义等。倘若撇开了生命说事,即使言之成理,立意也是浅薄甚或错误的。例如,有考生从“大与小”角度立意,从一般意义谈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严格地说就不在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范围内了。在本题材料语境中谈大和小的关系要紧紧围绕生命展开:小生命比无生命有意义,小生命通过拼搏、坚守也能演绎生命重大意义;缺失生命的事物再大也只得任人摆布?? 找准材料导向后自由立意,是新材料作文审题聚散的根本。

审题的“聚”还体现在将思维从材料引向现实生活,追求审题立意的现实针对意义。新材料作文通常选用寓言、故事、历史场景、诗歌警句等描绘虚拟情景的文字作材料,以体现材料发散性特征。因此,所有材料都是现实生活场景的折射,揣摩材料撰写者和命题人的真实意图,将审题视线从虚拟材料回引到现实生活,也是“聚”的体现。考生审题时切忌以空对空,将思考停留在材料表现的一般道理上。如上题中的白纸与蝴蝶、风、大与小这三个角度在现实生活中各可有具体事物可指,将审题思维聚敛到具体现实生活现象上,思维顿时就宽广而实际了。如面对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个体生命意识如何彰显,人类如何理智规避、应对灾难;面对日本右翼炒作钓鱼岛等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该如何凝聚民心,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张力等。

三、散聚尺度的把握 既然新材料作文审题要散得开,收得回,聚得准,那么,聚散尺度的把握就至关重要了。尺度的把握因题(材料)而定,不得一概而论。有的作文材料只客观叙述,不流露的情感倾向,这类作文审题只要符合材料含义即可,无需考虑材料撰写者和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有的作文材料不是中性叙述,材料或明或暗表露材料撰写者和的情感倾向,这类作文审题立意不仅要符合材料()的情感倾向,而且要符合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各类作文材料分析举隅:

1.无倾向的作文材料

(2013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三个受赠家庭对于富翁的捐赠态度截然不同,但材料对此未置褒贬。立意可从富翁、三个家庭四个对象任选其

一。比如从富翁的角度可以赞扬行善之心,也可理性分析捐赠的方法途径;从

无优劣之分。从其中每个角度立意都还可以追根溯源,或左顾右盼,进而引出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自

由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

2.倾向鲜明的作文材料

(2013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粗看本题,从探险者、蝴蝶、蜡烛、山洞等四个对象分别取意,从材料中的人、事、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小与大”、“关系”、“影响”等关键词展开思考立意都是允许的。江苏在阅卷中对于从不同角度立意得出的不同观点也确实没有作出高下的区分。但揣摩这则叙事性材料就不难发现,结尾句“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明显的议论,是体现材料撰写者和命题人情感倾向的句子,自然是材料的最佳立意所在。这句话在强调不经意的小变化对于生存结果的大影响。阅卷中发现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作文最多,但若是泛泛地谈两者关系,显然不中材料要害,只有围绕人的小过失会导致意想不到的生态大破坏来谈人与自然关系的立意才是准确的。笔者认为,此类作文的审题立意应该在准确和正确上有所区别。

3.倾向隐晦的作文材料

这类作文的审题是难点。本文开头“纸与蝶”即是此类作文,不再赘述。另举一例:

(2013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弯。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的主旨隐含在三句话中的“孩子”身上。三则材料都是形象化的语言,表意指向是一致的:丰子恺的话是说孩子充满真诚与童真,不会受世俗影响而改变;赫胥黎的话指人类变得越来越世故与虚伪,连孩子都不能免俗;菲尔丁的话是说人类丧失孩提般真诚的可怕后果。材料的主旨(倾向)是“肯定真诚与童真,否定世故与虚伪”。围绕“呼唤真诚”“拒绝虚伪”等立意是准确立意。单纯从某一则材料考虑,单纯从材料表象意思考虑,立意虽不致有大偏离,但都没能直击隐含的材料内核。


相关作文

  • 母爱图腾作文1400字
  • [母爱图腾作文1400字] 母爱博大.细腻.深沉,母爱图腾作文1400字. 我把一切感恩的情结归结于母性善良的注入和传承.就像荒原上的狼,只有在无边的荒原才可能成为一种图腾,草原驯化了它的野性,它的狂怒,教会它们用生命厮杀,而离开了这里-- ...
  • 爱的归属作文1400字
  • [爱的归属作文1400字] 在一片茂盛的森林里,鸟儿正放声歌唱,蝶儿正翩翩起舞,遍地的奇花异草争先恐后地炫耀自己的魅力,瞧,在那朵花儿上,一只小蜜蜂睡的正香呢!森林中最令人羡慕的麋鹿一家又出来戏耍了,那个连走路都不稳就要抢先跑跳的小家伙叫水 ...
  • 梦回南宋作文1400字
  • [梦回南宋作文1400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室里回荡,我趴在桌上,紧紧看着这些白纸黑字,不觉出了神,突然,一个机械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您好,恭喜你被选中作为时空之旅的第b3-29客人,请您做好准备, ...
  • 那些年的我们作文1400字
  • [那些年的我们作文1400字] 盛夏的那个七月,校门口我们紧紧拥抱一起,谁也不愿离开,那些年的我们作文1400字.我们知道各自都将进入不同的中学,要离开了,但心与心之间是紧紧相联的.六年的童年时光,我们三个人有过欢乐.有过伤心.有过冲突,可 ...
  • 银河洞一日游作文1400字
  • [银河洞一日游作文1400字] 今天,我们一家,还有亲戚朋友,一起去了天桂山,银河洞一日游作文1400字.半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就到了天桂山,天桂山有两个景点--天桂山.银河洞.每个人想去的地方是不一样的,通过分组,去天桂山的有一大群,最后只 ...
  • 一颗树想远行作文1400字
  • [一颗树想远行作文1400字] 不是每一棵树都会想远行的,树都是沉默恋旧的家伙,所以它们能挨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光,它们的根都深深地埋在地底,因为它们舍不得啊,一颗树想远行作文1400字.几乎所有的树都眷恋着脚下的土地,片刻都不愿 ...
  • 中国梦我的梦(1400字)作文
  • 难忘小学生活(1400字)作文
  • 时间都到哪里了(1400字)作文
  • 学会感恩,收获人生(1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