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的文化意象探讨

四年级作文-1800字

中秋月的文化意象探究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 大多数都是围绕着月亮进行的。今时明月照古人, 可是人们对同一明月的情感表达却随着岁月流转而逐渐发生了变化, 当单纯的祭月被取代后, 月亮成为人们且祭且赏的对象, 而且赏的成分明显更多, 此时, 那轮明月再也不是遥不可及, 高高在上, 而是成为人们心灵的一个最可信赖的凭依, 在她的清辉笼罩下, 世俗中人酣畅淋漓地挥洒着自己的乐与悲。

即皇太后、皇上万寿节, 至圣先师孔子诞日, 春、秋上丁日的释莫(古代学校祭其先圣先师的一种祭祀仪式) 。

天上月圆, 地上人回, “花好月圆人团聚”乃是中国人最向往和最珍贵的人间美景。看着天上的圆月, 就自然联想到人间的团圆. 这一天, 已经结婚的女儿一定要返回夫家, 以喻团圆之意, “其有妇归宁者, 是日必返夫家, 日团回节也”(明〃刘侗、于奕正*(京景物略》) 。民间有“宁留女一秋, 不留女中秋”的说法。无论平时亲人是否分隔两地, 但只要这一天, 家人团回、亲友团聚, 共享天伦之乐, 人们就会感到格外的满足与欢畅。中秋之夜, 一家大小选取月照最佳处, 先摆上时令瓜果及糕点等供品, 焚香祭拜月神, 求月神帮助自己实现心愿。继而, 大家边吃边聊, 当然, 长辈们也会指点着明月, 向儿孙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神话故事。这其间, 或许还会穿插吟诗作对, 制谜猜谜等活动. 丰子恺先生在《忆儿时》一

文中, 深情地回忆了中秋节与父亲在一起吃蟹的场景。蟹的滋味固然鲜美,

但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还是那些围坐一起吃蟹的人、一起吃蟹的场景以及吃蟹时的心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月亮终于出现最圆满时刻, 可地上的人儿却不团圆, 此时, 月亮的圆满非但不能让人感觉满意和充实, 反而更易勾起人的无限离别意。在家的人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不知他们是否安康。

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他(生活于宋代, 生卒年不详) 的《若溪渔隐丛话》给予高度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在这首词中, 不仅有对秋月的吟咏,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阔,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更有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热烈希望和美好祝愿。“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掸娟. ”词中表达出的手足情深令人感动不已。

与此同时, 身在异乡的人更是惆怅万端, 思乡、思亲、感怀身世的愁绪在中秋夜格外强烈。在人们的心中, 月亮和故乡是联系在一起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是游子思乡的最好表达。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的文章中通过月亮表达了浓浓思乡之情, “每个人都有个故

乡, 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中秋月:天人合一和团满心理的映封

一轮回月, 之所以会令人们又喜又悲, 愁肠百结, 实是中国人的民族信仰使然。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中, 天人合一信仰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人相信, 天上的某种现象印证着人世间的某种现象, 二者遥相呼应。月亮的阴晴圆缺, 恰好契合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人生际遇, 因此, 当天空高高悬挂一轮圆圆月亮的时候, 人们满心祈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美满如意。

与此同时,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 对“圆”(圆满) 的期待又格外地强烈。因为“圆”代表了圆满、周全和完备对圆满美好的和谐状态的待就味着天地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在这样的心理期待中意,八月十五的月亮作为一年之中最圆满的时刻, 就特别令中国人感到满意和满足。

正由于此, 月光下的中秋成为华民族生活中一种特定的认同、沟通和凝聚的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 即使人们相隔千万里, 甚至远到天涯海角, 但是却能清楚地感受到彼此的情感和吸引。人与人之间、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情慷通过节日的桥梁而得以尽情的诊释。因此, 以月亮为“符号”的秋会成为中国人全民族的节日。中秋月, 一方面, 它融合了聚合与分散, 团圆与思乡, 圆满与缺憾的重重矛底另一方面, 于此矛盾的心绪中, 回月又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同期许—团圆与和谐:生活安定、事业和顺、家庭和美、天下和平。


相关作文

  • 中秋论文
  • 中秋,我们究竟在吃什么? 中秋节已过,月饼的余香让人回味,但那些精美的月饼盒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成为我们眼中的"鸡肋". "中秋节"原本有一些民间的习俗,有文人诗词所积淀的各种意象,总之应该是很浪漫的 ...
  •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 1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 ...
  • 声声慢简案
  • 声声慢 李清照 三维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 技能目标: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 情感目标: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 ...
  • 春天的故事 - 徐汇教育
  • <春天的故事>教案 紫竹园中学高一年级 钱新一 张婉君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中心意象的描写烘托主题的写作方法,掌握根据意象特征解读文本内涵的分析方法. 2. 学习歌词回环往复.逐层推进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与诗歌的比较, ...
  • 系统9-10月份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小结
  • ****教育系统9月-10月"民族团结一家亲"暨"三 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小结 进入九月以来,教育系统各族教职工干部始终牢记陈全国书记提出的"四句话",各级党组织始终把"民 ...
  • [春江花月夜]语导案(生)
  • 2016-2017学年(上)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导学案 编号:4 使用时间:2016-10- 姓名: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1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 许涵 [学习目标] ...
  • "课文--再创"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 "课文--再创"作文教学模式初探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语文,而在语文教学中,最难的是作文.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一直是大家关注探讨的问题.写作能力可以通过作文训练得以提高,作文训练的方式有很多,但 ...
  • 中秋牧歌
  • --古典诗词中意象"月" 牧歌,写的时候只是取随性的意思,写些不一样的中秋风物,在经历这个别样的中秋的此后,感怀这个中秋另一面--冷色中秋.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中秋的时候,便倏忽想到 ...
  • 听听那冷雨教案
  • 知识与能力: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重点难点: 通过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