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祭奠作文讲评

高一作文-6100字

2 唐的美。

面对二十四只世间仅存的孤品,这不免会让人心生感慨,参观者大多为秘色瓷的绝世芳容而

惊叹不已,为自己祖先源源不尽的劳动智慧而自豪不已„„可在昏暗寂静中凝神后,内心则有莫名的惆怅突然涌起:秘色瓷历经千百年的风霜,饱含岁月的沧桑,作为已失去的美的遗容,被展现在今世人眼前,可是,曾经无数次轻轻抚摸,细细品味的皇族贵人去哪了?曾经千方百计花天价竞相购买的巨商富贾、公子学士去哪了?曾经亲手用绝秘的奇妙手法历经九九八十一道工序、千辛万苦烧造出美的工匠又去哪了?对美的祭奠,不仅是对逝去的美的追忆,更是对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的感慨。

致力于中国古代瓷器研究的蔡晓芳,也千里迢迢从台湾赶来,作为千万参观者中的一员,参

与了对秘色瓷的祭奠仪式。望着这些美的遗容,晓芳不禁流下了泪水,只一句:“中国古瓷文化复兴任重而道远。”相较于普通人,这类以研究瓷,复原古瓷烧造技法的学者则有另一番更深一层的感触:他们沉痛地祭奠秘色瓷——逝去的美,为中华民族瓷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的前景深感担忧。会有更多瓷种像秘色瓷一样逝去吗?不仅是瓷,中华历代传承的民族文化会像这样被时代冲击,被未来抛弃,被作为逝去的美的遗像送进博物馆以终其生吗?

对美的沉痛祭奠,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同时也是一种前车之鉴,蔡晓芳不就下决心,尽平

生之力,为古瓷复原做贡献了吗?即使不是学者,作为一名平凡的中国人,我们也更应该尽一己之力,继承和弘扬这些传统之美。

【分数】

【评语】

二、从祭奠中走出

大抵世间所有的美都充满着一种情感温度,通向一种独特的记忆。也正由于这样一种宜于意

会难以言传的美质,对于美无可挽回的消逝才更令人难以忍受。

一些人选择用沉默与同类的消失僵持,用足够努力但实质上无力回天的补救使美的消失变得

容易接受。这都是自以为的祭奠方式。

没有美好长存不移,这注定我们总要经历失去它们的过程。而如何抉择,我却以为一味的补

救与祭奠是大可不必的。

余秋雨所言:“还生命以过程”即是如此。面对无法挽回的废墟,容貌衰老的祖母,我们实在

难以想象借由补救的办法给他们“新生”。这种逝去固然令人痛楚万分,但何以见得拼凑出新的那部分就不是某种欺骗与粉饰呢?重建废墟。重塑生命源于我们对美的依恋与难以割舍,但当我们亲手通过自以为的“祭奠”方式赋予了它们的所谓生机,这生机又何尝不是对美的又一次破坏与推翻。

我们是应该跳出那口井重新审视我们对美之消逝的态度的,无法面对,没有勇气接受既定失

去不足以构成我们无限度积淀美好,甚至耽于其中不惜以更大力气、更沉重的代价以求得美的再度降临。一味沉溺已逝美好的结果只会是找不回归途,也望不见来路。在做那些无用且徒劳的尝试前先自问这是否具备应有的意义。最好的答案是,坦然接受它,在这之后把补救祭奠的气力给

3 予它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唤起对更多美好的感知,而不陷于盲目无果。

大概所有的美也都存在某种共通的美质。形式与程度可以有所不同,可基点始终一致。这也

就是为什么,祭奠已逝之美往往并无更多价值。《鲁拜集》中波斯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与中国古典哲学中对于生命短暂的感喟,何尝不是同一;中世纪的意大利,但丁对心上人Beatrice 的倾诉,和苏轼对于亡妻长达半生的怀念,或许也并无不同。美质的彰显,就在这奇妙的巧合中达到了近乎完美的一致。而无论是哪一种珍贵的美好,也都在历史中呈现出了原本的底色。不存在永恒的失去,因为共通的美质始终在某处存在,因而我们没有理由因为某些消逝的美而忽略更多相依共生的美。

从祭奠中走出,所有消逝的,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或许更多也未可定。

【分数】

【评语】

三、燕事已逝

“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锁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

千年前杜牧的一句哀叹,竟成了如今残酷的现实。宛转的燕啼如一首悲凄的挽歌,令人不禁

泪沾衣襟。

燕事,曾是多少人童年记忆中一抹温暖的亮色,一道美丽的风景。往昔的村庄,几乎家家户

户都有燕巢,孩子们看着老燕衔泥筑巢,繁衍生息。那从蛋壳里探出的小脑袋,那叽叽喳喳此起彼伏的交响乐,那“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美,共同酿造成农村孩子甜甜的梦,作为永不褪色的痕迹陪伴着他们。

不仅如此,燕子还是忠诚与恋家的象征,燕子一生只寻一个配偶,相依相伴,直至老去。因

此人们将燕事当作好运的象征,门外燕语呢喃,门内和睦昌盛,多么纯粹真挚的美啊。

最为重要的,燕事象征着一种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是一种忘却“机心”的

美。“双燕归来细雨中”便是生命最原始却又最本真的形态。

而这种美却正走在消亡之中。杜牧诗中的燕子虽无缘汉宫,但尚且能在茅檐之下语双双。而

今日的燕子呢?城市,摩天大厦,钢筋水泥,透着一种生人勿扰的陌生感,自然容不下小小的燕子。可悲的是,如今的农村人,也没有了李商隐“自喜蜗牛居,兼容燕子巢。”的雅兴,草屋木屋倒下,乡间小别墅耸起。燕子这下已真的“无家可归”了啊。

得逞的人类并没有得意太久,当物质带来的刺激与享受逐渐淡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

且看如今的孩子,终日捧着电子产品,面容呆滞目中无神;如今的成年人,终日于利益的浪潮中翻涌沉浮,而心灵却濒临枯竭。

逝去的燕事,仿佛连带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连带着人们的灵性与温情,连带着最后的精神家

园一同逝去,实在令人消受不起。

其实又何止燕事在消亡?那许久不见的流萤,那默默腐朽的梭梭柴,都在告诫我们,人类正

一步步与自然分离,如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根,也没有了灵魂。

4 与其坐视美的式微,我们不如进入发现美,挽救美的队伍。家燕曾经能与人们同宿同眠,可

见人的本性是善的,我们要做的,便是拂去横流的物欲在心灵上积下的尘埃,重新踏入自然,找寻自我。

褪去机心,拉住自然匆匆的衣襟。不然,我们便只能看着那仅存的燕巢在树端越筑越高,直

至消失在我们的视线,只留下一声哀婉的啼鸣,作为美存在过的证据,作为美的挽歌。

【分数】

【评语】

四、莫待无墙空悲切

“平均宽度十米以上的城墙上,可以砌花池,种丁香,植灌木。夏日黄昏,数十万人于上纳凉

休息;秋高之时,登墙远眺,极目燕天舒……”

这段梁思成先生饱含深情写下的话,本该用以描绘北京城墙的新生,如今若将其放在城墙的祭文中,每一个珍视传统的人读之都会黯然伤神吧!

因为那墙早在运动与建设中被“杀害”了,力主拆墙的副市长曾斥责梁先生是老保守,新中国

的建设不能被囿于墙中。是什么样的运动需要通过拆掉那见证了历史变迁,满含中华符号的古城墙来证明先进?难怪梁先生惟失声涕零。还有那经济利益驱使下的建设也是凶手,北京地价寸土如金,谁还愿意把那宝贵的地皮任由那厚实笨重的城墙占着,拆掉盖上几幢公寓楼写字楼岂不赚的盆满钵满?

可是他们怎知道,他们拆掉的远不止是城墙,随之一起倒塌的还有城墙中孕育出的老北京味,

还有无数北京人心中关于城墙与有城墙时代的回忆,更有那中华民族传统城墙建筑艺术甚至随城墙屹立不倒的中国精神。那城墙见证了永乐建都,闯王清军的沉浮,近代以来的战火,早已成了屹立不倒的北京人中国人气节,如今却被中国人自己推倒。对于无数北京百姓,那墙角根处的冰糖葫芦摊,老豆腐摊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远远地望见皇城的女墙便有到家的安心。连我们这些外乡人望见北京一无昔日模样都迷茫,遑论那世居北居的京人该有多伤神!

而逝去的又何止是北京的城墙,还有北京城的牌楼,四合院,弄巷,还有南京的城墙,苏杭的

石桥,这些历史遗迹都在迅速凋零。裹挟着传统文化艺术一同消失。许多古建筑拆除后才意识到其价值,而那经济利益驱使下的重建,更让人感伤。且看南京重建的新墙,砖石间掩不去工业化的刀笔,门匾上遮不住商业化的轻浮。新墙与旧墙就如蜡像与本人,除了貌似,再无相像,只够让人凭吊。

纵悲伤难掩,我们更须阻止更多悲剧的发生,珍视每一处历史遗存,不让商业化冲昏头脑,学

会将历史与建设相融合。还是梁先生道得明,将古城留存保护,成为文化政治中心,充满历史气息,亦可于其旁兴建新城,展现代化气象,新旧相得益彰。

莫待无墙空悲切。

5 【分数】

【评语】

五、已逝犹未逝

推开窗,发现梨花漫天飘落,和着残泥,铺成一地雪白,白的刺眼。余光所及,捕到沉默的屋前歪斜已断的桃枝,本该有勃勃的生机的它却显得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边隅。果然都要离去了呢。

在我还扎羊角小辫时,祖父指那满数的锦绣,“丫头,那便是《诗经》所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啊。”我不解,望那漫天的粉红,记住了美和他眼底的诗意。

祖父不似其他长辈那般端庄肃穆,他总蹲下与我平视,揉揉我鬼灵精怪的脑袋,调侃我“瞎猫碰上死耗子”拿了三好生。我总死死拽他衣角,问他怎就觉得自己孙女如此差劲。他便一举把我抬到头顶,架在脖子上,任我揪他耳朵全当骑马。至今,那斑驳的石灰墙上最显眼的位置依旧是那破旧不堪的奖状。

我生性贪吃贪玩,总偷偷跨进人家菜地偷豆子吃。大抵是做贼心虚,那日,我听见菜地主人一声大和,便连滚带爬的匆忙跑开,却不想腿短卡在竹篱笆上,掉进水沟。迷糊中听见大吵,我睁开眼,平生第一次看见祖父和旁人急了眼。那人看祖父面红耳赤真真较劲的模样,倒也夹了尾巴灰溜溜去了,留下一句,“也没瞧出是个文化人。”

祖父不善言辞,而他的那颗真心弥补了所有缺憾。那天收拾农活回家,途经莲塘,他采下一朵半开的玉环带回去送给祖母。见了面,却只一句,“这朵莲挺美的。”祖母凝视着他尴尬进屋的背影,少女般嘀咕,“也不知道那些年读的书哪去了„„”夕阳映在祖母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辉,那大抵叫美好。

然而,贯穿一切回忆的时间,让美好灿烂的东西过早迎来逝去。如同灶台里的木屑,无论燃烧得多鲜艳夺目,也终将在余烬中燃尽最后一点微光。在枫叶映红了半边天的季节,祖父悄然离去。再没有那个走哪儿便带我到哪的人了,再也不见那日夕阳下“琴瑟在御,岁月静好”了。 尘埃悄无声息地爬满沉默的老屋的每一个角落,占领一切后,归于死寂。祖母未能悟得“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也遗憾嬿婉未及良时。二十年了,那棵桃树也渐渐走到生命的尽头。站在那棵枯死的桃树前,摸它粗糙翘起的树皮,脑海里依旧是当年记住的那个人。

暮色四合,黯然神伤。

祖父,并他留给我的美好记忆一起长眠于那块四方土地。我曾不肯去迈入那杂草丛生的坟地半步,旁人都言,“恩情中道绝。”我只是不肯对那渐淡的美好做半点祭奠。祭奠,注定了美的不复存在。

而今,望向那垂向大地的桃枝,我窥探到生命的周而复始。我打算,明年春天同父亲在那已眠的桃树旁再种一株,见证美的永恒。

6 【分数】

【评语】

六、岂曰无衣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泱泱华夏数千年的传承,留下了无数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天工开物,譬

如古琴,围棋,字画等,这些瑰丽的“中国创造”,想必任何人都不会陌生。然而,人们似乎选择性地遗忘了一样东西——汉服。

汉服,全称则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由先秦到明朝,都有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并延伸出了各种

款式:直缀,曲裾,深衣,半臂,襦裙,袄裙,曳撒等等。汉服的型制也颇为考究,上衣下裳象征天地两极,上衣四片代表一年四季,下裳十二片则是十二月份,交领,袖口,前后直缝则分别暗含地道方正,天道圆融,人道正直之理。另外,汉服还直接推动了韩服与和服的产生。因此,汉服不可谓不是世界上最华美,最内涵的服饰。

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多的人会认为汉服就是汉朝的服装,抑或觉得汉服便等同于戏服,完全

不具备实用价值。这种想法,何其肤浅。更有甚者认为汉民族传统服装应是唐装与旗袍,历史常识匮乏至此,汉服之道没落至此,怎不令人心寒?

国人对于传统的忽视似是由来已久。有报道,成都一女子着汉服上街游玩,被一群大学生误

以为和服将其围住,斥令其当场脱下并烧毁,事后扬长而去。中华乃礼仪之邦,忽视传统已是大为不敬,言行举止又怎能如此粗暴不堪?这一事件甚至被传到了外国媒体,徒惹他人哂笑,丢尽大国颜面

从民国到现代,汉服似乎就如奁中珠玉一般,再也没有在国人眼前大放光彩过,甚至是被弃

若敝履,那些身着汉服的同袍们,往往被当作异类或是非主流,饱受争议;那些汉服制作者们门前冷落,几可罗雀,不得不另谋生计。汉服复兴可谓举步维艰。

“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这是国风歌手孙异的心声,

也是汉服同袍们的心声。汉服,是汉民族的华裳,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美的认知,更是整个民族凝聚力的来源,是汉民族的魂。如果汉服从此断了传承,那么泱泱中华岂不是失了千年以来的精魄?汉服的式微,是一个大国的不幸,是一个民族的悲哀。莫等汉服已成绝响,方才空自回首嗟叹。需谨记,汉族的华裳,名为汉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分数】

【评语】

7

七、太匆匆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他醉了,一阙又一阙的清词从口中吟出,在泪中完篇。那,是对春的悼念,是故国之思,是

对美的祭奠。吟得悲了,触动心弦,自己赢也消受不住,醉了。酒不醉人人自醉。李煜祭奠的不仅仅是那纷落林花,更是那如梦般的旧国往事。

李重光有他的愁,他的美。我们也有我们所要祭奠的哀愁、悲美。《致青春》、《乘风破浪》等

一众青春电影的火热不正是人们追忆、祭奠他们的黄金时代吗?中外游客纷纷前往废丘古城、圆明遗墟又何曾不是在祭奠其于当日的繁华盛美呢?于祭奠之际,或许人们感慨万千,或许悔不当初,或许难以消受,但无疑,此举必能使其感触重温那些美好,或人或物或景或情,来暂时逃离到那精神天堂中去,远离鸡毛蒜皮的物质世界。

经过爱,见过美,人就能拥有一种强大和勇敢,能对待世俗之粗糙。对美的祭奠绝不仅仅是

对逝去美的惋惜,更是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垒高、加固。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写,哪怕是在文革最艰难的日子里,康有为的女儿康同璧也能每日在已经死去的水仙花蕾上套上五分宽的亲手做的寸寸红,即便她再也见不到那花儿盛放的绝美姿态,再也回不到那金枝玉叶的少女时光。人若能祭奠美,怀念美,拥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就永远不会失去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当然,于祭奠之余,我们还需尽可能保持审美的人生态度。毕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美好总是易逝的,一切一切还要向前看。

余秋雨先生说,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后主的词正是以此动人。黛玉的《葬

花吟》也是因此让宝玉,让后人,让无数读者看得、听得怔了。这是生命于其本身而富有的感动,它以精神的丰盛对抗了现实的残酷。哪怕沉醉,哪怕消受不住,又如何呢?此刻的祭奠正是生命的绝唱。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的花儿谢了一地,醉了的他再也没有醒来。他得靠它活着,凭

它活着。正是它,让他在为楚囚之际依旧不失人君的气度和尊严,而未如安乐公般遗人笑柄。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哪怕明天一无所有,此刻的祭奠,刹那的绝响,已然足

够。

【分数】

【评语】

八、祭奠远去的山水之心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古人与自然山水是亲密无间的,而如今这种对自然感知敬畏的情怀却在渐行渐远,几近湮灭。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扑面而来的是草木的芬芳与天地山水的灵秀。古人与自然无时不是息息相关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似乎空气中弥漫的都是兰露菊英的美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清明天光里仰头静观飞鸟云霞,时隔千年仍能让人触及他们体察自然


相关作文

  • 作文:美的祭奠无法消受
  • 1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余秋雨 选自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笔墨祭>: 健全的人生须不断立美逐丑,然而,有时 ...
  • 高红梅作文讲评课
  • <假如我-->习作讲评课 白水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高红梅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审题,补充完整题目. 2.选择写作素材,学会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互评,小组合作. 2.小组合作选出作品,师生互评 ...
  • 阳光下作文讲评
  • "阳光下"作文讲评 一. 审题. 1. 本题适合写记叙文,可以写阳光下发生的一件有意义.. 的事.根据"阳光"的特点,有实.到虚.,赋予"阳光"一定的内涵,写出阳光的象征义.比喻义 ...
  • 三重三轻话作文
  • 三重三轻话作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以许多知识.能力作为支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 ...
  • 王丽君作文讲评课
  • <读书的快乐>作文讲评课教案 --田家炳实验中学 王丽君 讲评目的: 1. 通过回忆.讲评.总结,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 训练学生考场作文应试技巧,增强创新能力,争取发展分. 3. 怎样使文章更深刻,有文采. 讲评方 ...
  • A4双面 美颜作文讲评学案
  • 1 高二下第一次作文"美颜软件"讲评学案 2015年3月5日 郭春曦 题目: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各种自拍神器的横空出世,借助美颜相机.美图秀秀等自拍软件的神效,矮穷矬.黑穷丑能瞬间变为高富帅.白富 ...
  • 高三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 高三作文教学改革之我见 摘 要:目前,高三语文教学中出现了模式化美文化虚假化的作文训练模式,学生成文中鲜见真情实感的流露.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从更新教学观念.实施开放性教学.采取分组分类讲评等途径,进行高三作文的教学改革,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 ...
  • 自主探索与师生互动
  • 1 自 主 探 索 与 师 生 互 动 -谈初中作文讲评课教学 增城市朱村街第二中学 刘新福 衷心感谢张教师能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因为我接受任务后,用了近一星期的时间整理和收集有关用文讲评课的材料,其中<师生互动,上好作文讲评课& ...
  • [我喜爱的植物]作文讲评教学设计
  • 我喜爱的植物 ---作文讲评课 双鸭山是逸夫小学张淑华 知识目标 掌握有关植物的一些基本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利用学到的方法,提高修改能力. 情感目标 能够在修改中找到自信,享受到快乐. 重 点 掌握修改方法,学会修改作文. 难 点 掌握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