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初二作文-20600字

222

四、考核要求

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进行考核。理论课考核占80%,见习课考核占20%。考核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病例分析。

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的和要求

认识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的深远意义,了解中医学理论特点,继承和发扬中医学遗产,为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掌握中医学的精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熟悉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的重要性。了解中医学的历史沿革。

课程内容

一、重点讲解中国医学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及人体与自然的关系,确立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辨证论治

二、一般讲解中国医药学的起源,简要说明原始保健知识和医药技术的萌芽积累阶段,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主要体现在《内经》。

三、介绍治疗方法的丰富及临床医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介绍《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内经难经基础上写出 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概括了四诊 八纲 八法、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寒凉派 张从正 攻下派 李杲 补土派 朱震亨 滋阴派、温病学派和外科、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等专科以及《本草纲目》药物学大成 明李时珍著 的贡献。

四、介绍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和展望,从中医学的展望说明西医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考核知识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 。

1 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 恒动观念 运动 发展 变化的观点

3 辨证论治

考核要求

一、掌握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密切相连, 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 与辩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的概念。

二、了解中医典籍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意义。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 我国现存最早 奠定了中医药学理论基础

难经:扁鹊 问答形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东汉 神农

两晋隋唐时期

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 王叔和 脉经

最早针灸学专著 西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第一部探讨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 隋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医德 脏腑辨证 处方用药 唐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 王焘 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

三因学说病因 南宋 陈无择 三因方

验舌专著 元 杜清碧 敖氏伤寒金镜录

脏腑辨证论治 宋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223 法医著作 宋 宋慈 洗冤录

明清 本草纲目

近代与现代 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

阴阳五行学说

基本内容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一切相关事物和现象, 都存在着相互斗争相互抑制的阴阳两个方面, 称为阴阳相反 2 阴阳的互根互用

互根 阴阳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

指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之间, 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 称为阴阳相成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 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变化之中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 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的运动形式

五行的生克乘侮

水 火

金 土

1 五行相生

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 促进 和助长作用

2 五行相克

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 约束 削弱等作用

3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关系

4 相乘相侮

五行在异常情况的相克变化 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常现象

相乘 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与相克次序同)

相侮 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 反)

事物的五行分类

木 火 土 金 水

酸 苦 甘 辛 咸

青 赤 黄 白 黑

风 暑 湿 燥 寒

东 南 中 西 北

肝 心 脾 肺 肾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目 舌 口 鼻 耳

筋 脉 肉 皮 骨

爪 面 唇 毛 发

怒 喜 思 悲 恐

泪 汗 涎 涕 唾

第三章 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第一节 脏腑

课程内容

一、五脏(心、肝、脾、肺、肾) 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224 主要生理功能

1 心主血脉

心气又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 周流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2 心主神志

广义 神: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主宰人体五脏六腑 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

狭义 神:精神 意识 思维活动

系统连属

1 心在志为喜

2 心在体合脉 其华在面

3 心在窍为舌

4 心在液为汗

1 肺主气 司呼吸

气 一身之气 宗气生成

全身气机的调节

呼吸之气

2 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 肺的气化作用, 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

将脾传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 外达于皮毛

宣发卫气于皮肤腠理

肃降 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输于肾和膀胱 变成尿液排出

肃清肺和呼吸道内异物 促进呼吸道洁净

3 疏通水道

4 朝百脉 主治节

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经肺的呼吸 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 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于全身 助心行血

治节(治理调节):司呼吸

调节气机

助心行血

调节水液代谢(宣发 肃降)

系统连属

1 肺在志为悲忧

2 肺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3 肺在窍为鼻

4 肺在液为涕

主要生理功能

1 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 转运输送 消化吸收 各种饮食物

运化水液

2 脾气主升

升清 清: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升举内脏

3 脾主统血

防止血溢出脉外

系统连属

1 在志为思

225 2 在体合肌肉 主四肢

3 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4 在液为涎(清稀)

主要生理功能

1 主疏泄

调节气机(肝气上逆)

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

调达情志(心主 肝调节)

调节生殖功能

2 肝藏血

贮藏血液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系统连属

1 肝在志为怒

2 肝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3 肝开窍于目

4 肝在液为泪

主要生理功能

1 肾藏精

精 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肾中精气(肾气) 主要生理功能:

1) 促进机体的生长 发育 生殖

2) 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肾气包含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 和肾阴(一身阴气之源, 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 濡润作用) 两种相反相成的功能物质

2 肾主水

3 肾主纳气(肺主气)

系统连属

1 肾在志为恐

2 肾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

3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外生殖器和肛门)

4 肾在液为唾(浓稠)

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要生理功能

1 贮存和排泄胆汁

2 主决断

主要生理功能

1 受纳 腐熟(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水谷

2 主通降 以降为和(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

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1 主受盛和化物(彻底消化 化生)

2 泌别清浊

泌:分泌 别:分别 清:水谷精微 浊:事物糟粕

1) 将水谷精微吸收 脾运化输送全身

2) 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大肠

226 传送糟粕

膀胱

贮存排泄尿液

三焦

1 通行原气(生命活动原动力 发行于肾 藏于丹田 三焦中运行)

2 运行水液(通路)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主要生理功能

1 主宰生命和精神活动

2 主感觉和运动

女子胞

主要生理功能

1 主月经

2 主孕育胎儿

考核知识点

奇恒之腑的概念。

奇恒之腑包括脑 女子胞 髓 骨 脉 胆六个脏器组织 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 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 既区别于脏又不同于腑.

复习思考题

、为何说“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是禀受于父母的遗传物质, 藏于肾中. 出生前是形成胚胎的重要物质, 是生命的构成本原; 出生后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基础. 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 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为什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 膈以上胸部 包括心肺 头面部

主宣发卫气 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 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如雾露之溉

中焦 膈一下至脐的腹部 包括脾胃

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 化生气血作用 如酿酒

下焦 脐一下至二阴 包括小肠 大肠 肝肾 膀胱 女子胞 阴部

泌别清浊 排泄糟粕和尿液 如水浊不断向下疏通 向外排泄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课程内容

一、精、气、血、津液的概念、来源与功能。

概念: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和后天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 是人体生命的本原,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来源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功能

生命起始 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物质 机体脏腑及其功能的物质基础 也是生命形成 维持的基本力量

227 气

概念

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 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之

一 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 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来源

父母的先天之精气 饮食物中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通过肺 脾胃 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功能

1 推动作用

2 温煦作用

3 防御作用

4 固摄作用(对血 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 统摄 控制作用 防止其无故流失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5 气化作用(气的运动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效应 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概念

即血液 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之一.

来源

营气和津液 它们都来自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 所以脾气是气血生化之源

功能

1 营养滋润全身

2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津液

概念

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性质清稀 流动性大 分布于皮肤 肌肉 孔窍 并能渗注于血脉 起滋润作用 为津; 性质稠厚 流动性小 灌注于骨节 脏腑 脑 髓 起濡润作用 为液)

来源

胃 小肠 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 输送至脾 脾的运化转化成津液(送至肺和四周布散) 功能

1 滋润濡养作用

2 化生血液

3 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4 排泄代谢产物

二、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 精与气 血的关系

精能化气 气能生精

精能生血 血能化精

2 气与血的关系

1) 气为血之帅

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2)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

血能养气

228 3 气与津液的关系(类似气与血关系)

1) 气对津液的作用

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2) 津液对气的作用

水谷化生的津液 化而为气 敷布于脏腑 发挥其滋养作用 保证脏腑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津能载气

4 血与津液的关系(两者可相互转化 从血管渗出)

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考核知识点

一. 气的分类及功能分布。

1. 元气 肾所藏先天之精化生

分布

通过三焦而循行全身 内至脏腑 外达肌肤腠理 无处不在

功能

1)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2) 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2. 宗气 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

而成

分布

聚集于胸中 贯注于心肺之脉

功能(推动作用)

1) 走息道以司呼吸

2) 贯注于心脉之中

3. 营气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脉中)

分布

血液的组成部分

功能

1) 化生血液

2) 营养全身

4. 卫气 水谷精气化生

分布

经脉之外

功能

防御 温煦 调节(肌腠开合)

二. 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

第三节 经络

课程内容

一、经络的意义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意义:把人体所有的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五官九窍 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使人体内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平衡, 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229 经络学说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内连于脏腑, 外连于筋肉 肢节 皮肤

1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 正经有十二, 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 合称”十二经脉”, 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奇经有八条, 任 督 冲 带 阴跷 阳跷 阴维 阳维, 有统帅 联络 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内的联系, 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 以补正经的不足.

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 聚 散 络于筋肉 关节的体系, 有约束骨骼, 主司关节屈伸的作用. 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

2 络脉分为别络 浮络 孙络

别络 加强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表联系

浮络 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孙络 最细小的络脉

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1 生理功能

1) 沟通表里上下, 联系脏腑器官

2) 通行气血, 濡养脏腑组织

3) 调节功能平衡

4) 感应传导作用

2 阐释病理 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3 指导诊断 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

4 治疗预防 邻近或远隔部位取穴 药物归经

考核知识点

十四经脉的流注及走向规律。

↓ 手三阳经

腹→ ↓→ 手(胸腹到手为手三阴经)

↑ ↓

↑ ↓足三阳经

↑ ↓

胸←←足

足三阴经

复习思考题

一、什么叫经络、阴经、阳经、经外奇穴和得气?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阴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

阳经 主要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

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 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 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

二、讲述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并说出哪两经最重要,为什么?

功能: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调节正经气血

十二经脉气血满溢 流注于奇经八脉 蓄以备用; 不足时 奇经给予补充

奇经与肝肾以及女子胞 脑 髓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督脉:生理上总督一身的阳经 又称”阳脉之海” 并与脑髓肾关系密切

任脉:生理上总任一身的阴经 又称”阴脉之海” 并于妊娠有关 又称”任主胞胎”

三、讲述腧穴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1 远治作用

列缺 上肢症 头颈部 胸 肺 咽喉 外感病证

230 2 近治作用

迎香 鼻部疾病

第四章 病因病机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自然界维持着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一旦此平衡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而又不能自行调节、及时恢复时,机体就会发生疾病。凡是能破坏机体相对动态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任何因素,均称之为病因。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要求掌握中医的致病因素有外因与内因。熟悉其他的致病因素。熟悉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了解基本的病理机制。

课程内容

一、病因

1.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 疠气

2. 内伤致病因素。七情 饮食失宜 劳逸过度

3. 其他致病因素。痰饮 瘀血

4.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二、病机

1. 正邪相争。

2. 阴阳失调。

3. 气机失常。

考核知识点

一、六淫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致病共同特点:

外感性

季节性

地域性

环境性

相兼性

转化性

风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1 风为阳邪 其性开泄 易袭阳位

阳邪:善动而不居 具有轻扬升发 向上 向外的特性

开泄:风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 气液外泄

阳位:人体上部(头面) 阳经 肌表 肺等阳位

2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善动不居 易行无定处

3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夹带其他邪合而伤人 外邪致病的先导

四季均有 致病最多 变化最快

4 风性主动

使物体摇动

231 寒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1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2 寒性凝滞(寒主疼痛)

3 寒主收引 (收缩 牵引)

4 寒性清澈(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状)

暑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1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2 暑性升散 扰神耗气伤津(汗多)

3 暑多夹湿

湿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1 湿为阴邪 易阻气机(胸闷 胃纳呆滞) 损伤阳气

2 湿性重浊(排泄物秽浊不清)

3 湿性粘滞

症状的粘滞性

病程缠绵性

4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风为阳位 阴位:多为肢体下部)

燥邪

性质及致病特点

1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2 燥易伤肺

火(热) 邪

1 火为阳邪 其性炎上(人体上部)

2 火易扰心神

3 火易耗气伤津(类似暑)

4 火易生风动血(肝风内动 如高热神昏 颈项强直 出血证)

5 火热易致肿疡

二、疠气的概念。

即疫疠之气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三、七情致病特点。

1 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 怒伤肝)

2 影响脏腑气机

1)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 血随气逆 头目胀痛 面红目赤)

2) 喜则气缓

喜可缓和精神紧张

喜过度 心神涣散 神不守舍

3) 悲(忧) 则气消(意志消沉 肺气:气短声低)

4) 恐则气下(肾气不固 气泄于下)

5) 惊则气乱

6) 思则气结

3 影响病情转归

四、痰饮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其清稀者称饮, 稠浊者称痰, 两者同出一源. 形成

邪气导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 水液代谢障碍, 水津停滞所致.

致病特点(阴邪)

1 阻碍气机 阻碍气血运行

232 2 致病广泛 变化多端

3 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

4 易扰乱神明

5 多见滑腻舌苔

五、瘀血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

概念 血液停滞 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 或血运不畅 阻滞于经脉或脏腑内的血液

形成 1外邪入侵 情志所伤 饮食 劳逸等导致气虚 气滞 血寒 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凝滞 2 内外伤 气虚失摄或邪热迫血妄行 造成出血 血虽离经脉 但积存体内而形成瘀血

六、正邪相争的病机。

1 正邪盛衰与发病

1)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 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调价你

3) 正邪斗争的胜负 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2 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表邪入里

里病出表(恢复)

3 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1) 实证

邪气过盛 脏腑功能亢盛或障碍 或气血壅滞而瘀滞不通

2) 虚证

正气不足 脏腑功能低下 气血生化不足或气化无力 气机升降不及

3) 虚实转化

实邪久留而损伤正气 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

4) 虚实真假(表现出一些假象)

考核要求

一、掌握中医病因学特点。(相对性)

1 有些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2 病理产物和病因具有相对性(病理产物形成 变成新的致病因素)

三、熟悉气机失常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1 气滞

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

临床表现为闷 胀 痛

2 气逆

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 致脏腑之气逆上

临床表现多见于肝肺胃等脏腑 如肝气上逆 头痛而胀

3 气陷

在气虚情况下 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多见于脾脏 又称中气下陷 脾不升清

4 气闭

气之出入障碍 气不能外达 闭郁结于内 出现气机突然闭厥

临床表现 多为气机不利 如昏倒

5 气脱

气不内守 大量向外逸脱 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 功能突然衰竭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 汗出不止等危象

第五章 四诊

233

考核知识点

一、四诊的基本知识。

是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 简称四诊

四诊合参 是指诊察疾病时 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 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二、望诊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1 望神

神 广义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是指人的神志 意识 思维活动

内容及临床意义

1) 得神 又称有神 病情较轻 预后较好

2) 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 正气已伤 脏腑功能不足 多见于虚证

3) 失神 又称无神 元气大伤 脏腑功能衰竭 病情严重 预后较差

4) 假神 回光返照 病情恶化 脏腑精气将绝 预后不良

2 望色

病人皮肤色泽变化

1 常色

2 病色

1) 青色 主寒 痛 瘀血 惊风

2) 赤色 主热

3) 黄色 主湿 虚 黄疸

4) 白色 主虚 寒 失血

5) 黑色 主肾虚 水饮 瘀血

3 望形

1) 形体强弱

体强 体弱

2) 胖瘦

肥胖 消瘦

4 望态

动静 抽搐 偏瘫 痿痹

5 望头面

6望五官

7望颈项躯体

8望皮肤

9望毛发

10望排出物

痰涎涕唾 呕吐物 大便 小便

三、闻诊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1 听声音

1) 声音

2) 语言

谵语 神志不清 语无伦次 多为热扰心神

郑声 神志不清 声音细微 心气大伤 精神散乱

独语 喃喃自语 喋喋不休 心气不足 气郁痰阻

狂语 语无伦次 狂躁妄言 痰火扰心

3) 呼吸(肺肾病变)

喘 鼻翼扇动

短气

234 少气

4) 咳嗽(有声无痰为咳 有痰无声为嗽)

5) 呕吐(有声无物为呕 有物无声为吐)

6) 呃逆(胃气)

7) 太息(叹息)

2嗅气味

四、问诊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1 问寒热

恶风(避之可缓) 恶寒(不能缓解) 畏寒(可缓)

1) 恶寒发热(同时出现 外感病初期)

2) 但寒不热(里寒证)

3) 但热不寒(里热证)

4) 寒热往来(少阳证 疟疾)

2 问汗

1) 表证辨汗

2) 里证辨汗

3) 局部辨汗

3 问疼痛

4 问饮食口味

1) 食欲与食量

2) 口渴与饮水

3) 口味

口苦 胃热 肝胆火盛或肝胆湿热

口淡 脾胃虚寒

口甜 脾胃湿热

口酸 肝胃不和

口咸 肾虚

口腻 脾胃湿阻

5 问睡眠

6问二便

7 问小儿妇女

月经 带下

五、切诊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考核要求

四、掌握诊脉的部位与方法。

五、掌握常见的几种重点的脉象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第六章 辨 证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到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也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将四诊收集到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疾病的性质和正邪盛衰的变化,最后作出诊断的过程。辨证有多种方法,介绍常用的脏腑辨证和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辨证的纲领,它是根据病人整体证候表现的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任何一种疾病都可以从八个方面来分析:阴、阳区分疾病的类别;表、里反映了疾病的病变部位;寒、热反映了疾病的性质;虚、实反映了疾病邪正盛衰的情况。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要求掌握辨证的概念;

235 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

考核知识点

一、八纲辨证中:阴、阳区分疾病的类别;表、里反映了疾病的病变部位;寒、热反映了疾病的性质;虚、实反映了疾病邪正盛衰的情况。

二、脏腑辨证中:

1. 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为气、血、阴、阳之不足,实证多是火、热、痰、瘀血等邪气的侵犯。

2. 肺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多是气虚和阴虚,实证多由风、寒、燥、热等邪气侵袭或痰湿阻肺所致。

3. 脾胃病证皆有寒、热、虚、实不同,脾病以虚证为多,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痰饮内生,以及气虚下陷为常见。胃病以实证为多,以受纳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

4. 肝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多肝阴、肝血不足;实证多气郁、火盛及寒邪、实热等侵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胆病以痰热实证为主。

5. 肾为失天之本,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藏,不宜泄露。此外,任何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都可累及到肾,所以肾病以虚证为多。肾病常见者,有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精不足、肾阴虚等证,膀胱多湿热证。

考核要求

一、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表 证

外感六淫邪气,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 所致病位浅在肌肤之证候。

发病特点:起病急、病程短、病情较轻。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并见、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代 表 证 型

风寒束表证(风寒表实证或太阳伤寒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疼痛,咳嗽,鼻塞,喷嚏,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则治法: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荆防败毒散、麻黄汤等。

风热表证(卫分证)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无汗或微汗出,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咳嗽,口微渴,咽喉肿痛。

治则治法:辛凉解表

常用方剂:银翘散

风袭表疏证(太阳中风证)

临床表现:表证而恶风,汗出,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缓。

治则治法: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常用方剂:桂枝汤

里 证

概 念: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

发病特点:起病可急可缓,病程长,病情较重

临床表现:以脏腑证候为主,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 脉象不浮,多有舌质与舌苔的改变。

236 半表半里证

概 念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欲吐,不思饮食舌苔黄白相兼,脉弦。 治 法:和解表里

方 剂:小柴胡汤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病程 临床表现 舌象 脉象

表证 新病 发热恶寒并见,常 苔薄白 脉浮

病程短 有头身疼痛、鼻塞

咳嗽等症。

里证 久病 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 有舌质 不浮

病程长 以脏腑证候为主。 舌苔改变

寒 证

1、概 念: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

机能活动抑制或衰减的证候。

2、临床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

肢冷蜷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

白而润滑,脉迟。

3、基本治法:温法(解表散寒、温里散寒等)

热 证

概 念:是感受热邪,或阳盛伤阴,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3、临床表现:发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燥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4、基本治法:清热法(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清热凉血等等)

热证与寒证的鉴别要点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清凉 怕冷 不渴或 稀溏 清长 舌淡苔白润 迟

热饮不多

热证 红赤 燥热 发热 口渴喜 干结 短赤 舌红苔黄干 数 冷饮

虚 证

概念:虚证是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概括。

1、血虚证

血虚证是血液不足, 不能濡养脏腑, 经脉, 组织, 器官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爪舌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衍期或闭经,舌淡白,脉细无力。

治 法:补血。

代表方剂:四物汤、归脾汤、人参养营汤等。

2、气虚证

气虚证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出现的证侯

临床表现: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状加重,舌淡,脉虚弱。

治 法:益气扶正。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3、阴虚证

阴虚证是体内阴液亏虚所出现的证侯

237 临床表现:午后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 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剂:知柏六味地黄汤、百合固金汤等。

4、阳虚证

阳虚证是体内阳气不足所至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神疲乏力,自汗,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 法:温补阳气。

代表方剂:金匮肾气丸、保元汤、理中丸等。

实 证

概念:是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的证候的概括。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虚弱 精神萎靡,身倦 隐痛喜按 大便稀溏 舌淡嫩苔 脉虚

乏力,气弱懒言 小便清长 白或少苔 无力

实证 新病 壮实 精神兴奋,声高 疼痛拒按 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 实而

气粗 大便秘结 厚腻 有力

阴 阳

表、热、实 阳

里、寒、虚 阴

1. 亡阴证: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出现的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

临床表现:汗热味咸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燥不安, 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238 治 法:益气敛阴, 救阴生津。

方 剂:生脉饮(生脉针)

2. 亡阳证: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出现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

临床表现:大汗淋漓,汗冷味淡而不粘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口不渴或喜热饮,舌淡, 脉微欲绝。

治 法:益气固脱, 回阳救逆。

方 剂:参附汤(参附针)

二、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及基本内容。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 心气虚证

概 念

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之证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气虚鼓动无力

气短胸闷 --- 宗气不振

气 虚 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

自汗,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脉弱 --- 气虚

辨证要点 心悸 + 气虚症状

2 心阳虚证 心阳不足,鼓动、温煦无力之证

表现

心气虚证 + 虚寒证

心憋胸闷,形寒肢冷,面色

恍白,舌淡胖,苔白滑。

治法:养心补气通阳

方药:炙甘草汤

参麦注射液

3 心血虚证

心血不足,濡养失职之证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

--- 心神失养

血虚证:头晕,面色淡白无华,

或萎黄,口唇色淡,

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 + 血虚见症

4 心阴虚证

心阴不足,虚热内生之证

表现·分析

心悸怔忡 --- 心神失养

心烦,失眠多梦 --- 虚热内扰

阴虚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 心悸, 心烦, 失眠多梦 +

阴虚见症

治法:补血滋阴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

临床上常见于心

神经官能症,

贫血等 疾病。

239 5 心血瘀阻证

心脏脉络阻痹不通之证

表现·分析

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时发时止

--- 气滞血瘀

心悸怔忡 --- 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刺痛,舌紫暗,有瘀点瘀斑,

脉细涩 --- 瘀

辨证要点 心悸怔忡, 心胸闷痛, 痛引肩背时作

治法:活血祛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

复方丹参滴丸、丹参注射液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1 肺气虚证

概念 是肺气不足,功能减退之证

表现·分析

咳喘无力,少气声低 -- 肺气虚

主气、宣降不利

动则尤甚 -- 劳则耗气

痰液清稀 -- 肺气虚津液不布,聚而为痰

或自汗,畏风,易感冒 -- 肺气虚卫外不固

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咳喘无力、痰清稀 + 气虚见症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四君子汤临床上常见于慢性支气

管炎,哮喘,肺气肿,肺功能

不全,经常感冒等疾病。目前

常用玉屏风颗粒提高免疫力,

预防感冒。

2 肺阴虚证

概念 肺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

表现·分析

干咳,或痰少而粘,难咯出 ---

肺阴亏,清肃不利

或痰中带血 --- 虚火灼伤肺络

音哑 --- 肺阴虚咽喉失养

阴虚证: 症、舌、脉

辨证要点 干咳,或痰少而粘+ 阴虚见症

治法:补养肺阴

方药:百合固金汤临床上常见于肺结核,

肺部感染的恢复期。

<三>风寒束肺 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cold

<四>风热犯肺 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heat

<五>燥邪犯肺Invasion of the Lung by dry

共同点:均为外邪侵袭肺卫,都有肺卫失宣症状,如:恶寒发热、咳嗽鼻塞、头身疼痛、苔

240 薄脉浮— 表证

概念 风寒、风热、燥邪犯肺,宣降不利之证 不同点:

风寒束肺:咳嗽,痰稀色白,恶寒

重,发热轻,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犯肺:咳嗽,痰黄稠不

爽,恶寒轻,发热重,舌苔薄

黄,脉浮数。伴口渴咽干痛。

燥邪犯肺:咳嗽,干咳无痰,舌

干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风寒束肺:辛温解表、宣肺止咳

—麻黄汤

风热犯肺:辛凉解表、宣肺止咳

—桑菊饮

燥邪犯肺:清肺润燥-清燥救肺汤

6. 痰热壅肺证

概念 是邪热内壅于肺,肺失清肃之证

表现·分析

咳嗽息粗,痰黄稠 --- 邪热犯肺,肺失清肃 甚则鼻煽 --- 热壅于肺,宣降不利

或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 --- 肺热壅盛, 灼伤胸络,血败肉腐 实热证:症、舌、脉

发热,口渴,小便黄,大便秘结,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 咳痰喘 + 实热见症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苇茎汤

临床上常见于肺部

感染,肺脓肿,一般是

感染的急性期。

7 大肠湿热证

概念 是湿热蕴结大肠,传导不利之证

表现·分析

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 湿热蕴结 大肠,气滞血瘀,肉腐成脓 或暴注下泻,色深黄如糜,-- 湿热下迫

身热口渴,小便短赤 -- 湿热内结,气化不利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 湿热

治法:清热燥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临床上常见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 常用的中成药有黄连片,

葛根芩连片, 香连片。

三、脾与胃病辨证

1 脾气虚证

概 念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之证

表现·分析

241 纳少腹胀,便溏 --- 脾虚失运

面色萎黄,消瘦 --- 脾虚气血不足,机体失养

气虚证

舌淡苔白,脉缓弱 --- 脾胃气虚

辨证要点 纳少腹胀便溏 + 气虚见症

2 脾阳虚证

概 念 脾阳不足,温运无力之证

表现·分析

腹痛喜暖喜按 --- 阳虚腹部失煦

纳少腹胀,便溏 --- 脾失健运

肢冷 --- 阳虚失煦

或带下清稀量多 ---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 阳虚

辨证要点 纳少腹胀便溏 + 阳虚见症

3 中气下陷证

概 念 脾气不足,升清失职之证

表现·分析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 脾虚举托无力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 脾虚清阳下陷

脾气虚证:症、舌、脉

辨证要点 内脏下垂

+ 脾气虚见症

4 脾不统血证

概 念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

表现·分析

出血症: 便血、尿血,衄血,

崩漏,或月经量多

-- 脾虚血失统摄

脾气虚证:症、舌

脉象:细弱

辨证要点 出血症 + 脾气虚见症

脾气虚:补益脾气 reinforce the vital energy of the spleen 参苓白术散

脾阳虚:温补脾阳 warm up vital function of the spleen 理中汤

脾气下陷:补中益气 invigorate

vital funvtion of the spleen

补中益气汤

脾不统血:益气摄血 replenish

vital energy to stop chronic

Hemorrhage 归脾汤

5 寒湿困脾证

概 念 寒湿内盛,困阻脾

阳之证

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纳少便溏 -- 脾运不利

242 呕恶身重 -- 寒湿中阻,脾胃失和

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寒湿

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便溏呕恶 + 寒湿见症

治法:燥湿运脾 eliminate dampness and promote function of the spleen方药:平胃散

四、肝与胆病辨证

1 肝气郁结证

概 念 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之证

表现·分析

情志抑郁,易怒,善太息 ——

肝失疏泄条达

胸胁、少腹或乳房胀痛 —— 肝经气滞

女子痛经,或月经不调,或闭经

—— 冲任失调

舌苔薄白,脉弦 —— 肝气郁结

辨证要点情志、月经异常,肝经部位胀痛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

临床上常见于神经官

能症,更年期综

合征, 抑郁症等

肝阳上亢证

概 念

肝肾阴亏,肝阳亢逆于上之证

表现·分析

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

目赤,失眠多梦 —— 阴虚阳亢盛于上

急躁易怒 —— 肝失条达

腰膝酸软 —— 肾虚腰府骨骼失养

头重足飘 —— 上盛下亏

舌红,脉弦有力或弦细数 —— 阳亢

辨证要点: 头晕胀痛,腰膝酸软,头重足飘

治则:平肝潜阳 subdue exuberance of Yang of the liver

方药:天麻钩藤饮

临床上常见于高血压病。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 肾阳虚证Weakness of the Yang of the Kidney

概 念 肾阳虚衰,温煦、气化不利之证

表现·分析

腰膝酸冷或痛 —— 肾阳虚腰府骨骼失养

精神萎靡,畏寒肢冷

—— 阳虚失煦,机能衰退

或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 —— 命火衰微,

生殖机能减退

或小便清长,夜尿增多 —— 阳虚气化不利

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无力,尺部尤甚

—— 肾阳虚

辨证要点 全身机能低下 + 寒象

243 治法:温肾阳 warm the kidney

方药:肾气丸

2 肾阴虚证Deficiency of the Yin of the Kidney

⏹ 概 念 肾阴不足,化燥生热之证

⏹ 表现·分析

眩晕耳鸣,失眠健忘

腰膝酸软,齿摇发脱

男子遗精 —— 虚火下扰精室

女子经少、经闭,或崩漏 —— 肾阴虚经血不足,

或虚火迫血妄行

阴虚证

辨证要点 肾病主症 + 阴虚见症

治法:滋补肾阴

方药:六味地黄丸

5 膀胱湿热证Damp-heat in the Urinary Bladder

概 念 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之证

表现·分析

尿频急涩,尿道灼痛 —— 湿热蕴结膀胱,

热迫尿道

小便短赤,混浊或尿血

小 腹 胀 闷 或 疼 痛

或尿中有砂石 —— 湿热煎熬尿中杂质

或发热腰痛 —— 湿热郁蒸,阻滞腰府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 湿热

辨证要点 尿频、尿急、尿痛 + 湿热见症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remove damp-heat through diuresis

方药:八正散

临床上常见于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结石等。

六、脏腑兼证辨证

一〉气虚证:动则气短、神疲乏力、自汗、面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心肺气虚:心悸胸闷、脉结代。 久咳气喘少气、痰稀声低。治法:补益心肺;方药:保元汤。

肺脾气虚:久咳痰稀、气短而喘。 纳呆腹胀便溏、面浮肢肿。治法:补益肺脾;方药:六君子汤

〈二〉阳虚证:形寒肢冷、面色恍白、浮肿、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弱。

心肾阳虚:心悸、唇甲青紫。 形寒肢冷腰以下为甚。治法:温补心肾;方药:真武汤。 脾肾阳虚:脘腹冷痛、下利清谷。 腰膝下腹冷痛、五更泻、腹水。治法:温补脾肾;方药:水肿为主,实脾饮,泄泻为主,附子理中丸。

〈三〉阴虚证:眩晕消瘦、五心烦热、颧红咽干、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视物漠糊、胁痛。 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月经不调。治法:滋补肝肾;方药:六味地黄丸。 肝肾同源 水不涵木

肺肾阴虚:干咳少痰、间有咯血、声嘶。 腰膝酸软、遗精、月经不调。治法:滋补肺肾;方药:百合固金丸。 金水相生

心肾不交:心悸失眠健忘、尿短赤。 耳鸣、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治法:交通心肾;方药:黄连阿胶汤。 水火既济 水火失济

四〉血虚证:面色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244 心脾两虚: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腹胀纳少便溏、倦怠乏力、伴有出血症状、月经不调。 治法:补益心脾;方药:归脾汤。

〈五〉实证: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脉弦。

肝脾不调:纳呆腹胀便溏、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苔白腻。治法:疏肝理脾;方药:逍遥散合痛泄要方。

肝胃不和:胃脘胀痛、呃逆嗳气、吞酸嗳腐、苔薄黄。治法:疏肝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

肝火犯肺:胸胁灼痛、咳逆上气、头晕目眩、烦热口苦、苔薄黄。治法:清肝泻肺;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 木火刑金

第七章 防治原则及治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到中医治疗学分两个部分,治则与治法。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要求掌握基本的治则;掌握治则中的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法邪的治疗原则;掌握八大治法的名称及含义。

课程内容

一、防治原则

1. 预防为主

2. 治病必求于本

3. 调整阴阳

4. 扶正祛邪

5.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6.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二、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考核知识点

一、治则中的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概念及应用。

二、八大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概念及应用。

考核要求

一、掌握治则中的预防为主,致病求本、正治反治、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概念及应用。

245 二、八大治法的具体运用。

复习思考题

一、什么叫正治法?反治法?举例说明。

二、什么叫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三、什么叫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四、八法中,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各治疗什么证?

第八章 中药与方剂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到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要求了解中药因为产地、采集、炮制的不同,功效有区别;熟悉中药的性能,中药因为性能不同,所以功效与主治也不同;了解中草药的煎煮法;掌握常用药的功效与主治。

课程内容

一、中药基本知识

二、常用中草药和方剂

1. 解表药

麻黄、桂枝、防风、荆芥、薄荷、桑叶。

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

2. 祛风湿药

独活、秦艽。

3. 祛湿药

藿香、苍术、茯苓、茵陈、金钱草。

祛湿方剂:二陈汤、平胃散、茵陈蒿汤、五苓散。

4. 清热药

知母、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生地、丹皮、黄芩、黄连、黄柏、荷叶、青蒿、决明子。 清热方剂:白虎汤、五味消毒饮、龙胆泻肝汤。

5. 消导药

鸡内金、山楂。

消导方剂:保和丸。

6. 催吐药

瓜蒂

7. 泻下药

大黄、芒硝、火麻仁。

泻下方剂:大承气汤、麻仁丸。

8. 祛痰、止咳、平喘药

前胡、贝母、半夏、天南星、杏仁、款冬花、桔梗。

祛痰、止咳、平喘方剂:二陈汤、小青龙汤。

9. 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

温里方剂:理中汤、小建中汤。

10. 理气药

陈皮、枳实。

理气方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11. 理血药

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仙鹤草、三七、白及。

246 理血方剂: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

12. 补益药

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当归、白芍、首乌、沙参、麦冬、枸杞子、百合、鹿角、杜仲。

补益方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四物汤、归脾汤、生脉饮、六味地黄丸。

13. 固涩药

麻黄根、五味子、乌梅、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

固涩方剂:金锁固金丸、牡蛎散、四神丸。

14. 平肝熄风药

天麻、钩藤。

平肝熄风方剂:天麻钩藤饮。

15. 安神药

朱砂、酸枣仁。

16. 开窍药

考核知识点

一、解表药的定义及分类、功效。

二、祛风湿药的定义功效。

三、祛湿药的定义及分类、功效。

四、清热药的定义及分类、功效。

五、消导药的定义功效。

六、泻下药的定义及分类、功效。

八、祛痰、止咳、平喘药的定义及分类、功效。

九、温里药的定义、功效。

十、理气药的定义、功效。

十一、理血药的定义、功效。

十二、补益药的定义及分类、功效。

十三、固涩药的定义功效。

十四、平肝熄风药的定义功效。

考核要求

一、掌握以下草药的功效:

麻黄、桂枝、独活、茯苓、茵陈、金银花、生地、黄芩、黄柏、黄连、荷叶、山查、鸡内金、大黄、火麻仁、贝母、半夏、杏仁、附子、陈皮、丹参、白及、党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沙参、杜仲、天麻、酸枣仁等。

二、熟悉以下草药的功效:防风、荆芥、菊花、威灵仙、苍术、金钱草、知母、连翘、蒲公英、丹皮、前胡、天南星、冬花、干姜、枳实、川芎、桃仁、三七、甘草、白芍、首乌、枸杞子、百合、乌梅、五味子、钩藤等。

三、掌握以下方剂的组成及功效、主治:

麻黄汤、桂枝汤、二陈汤、天麻钩藤饮、茵陈蒿汤、三仁汤、白虎汤、四逆散、大承气汤、理中汤、血府逐瘀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

四、熟悉以下方剂的组成及功效、主治:

银翘散、川芎茶调散、藿香正气散、五味消毒饮、逍遥散、保和丸、麻仁丸、小青龙汤、小建中汤、柴胡疏肝散、补阳还五汤、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生脉饮、肾气丸、归脾汤。

五、了解以下方剂的组成及功效、主治:

桑菊饮、牵正散、平胃散、犀角地黄汤、小柴胡汤、定喘汤、旋复代赭汤、参苓白术散、牡蛎散、四神丸

第九章 内科病证——常见病的辨证论治

247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中医对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

课程内容

一、感冒的辨证论治。

二、咳嗽的辨证论治。

三、喘证的辨证论治。

四、心悸的辨证论治。

五、胸痛的辨证论治。

六、不寐的辨证论治。

七、胃痛的辨证论治。

八、便秘的辨证论治。

九、头痛的辨证论治。

十、呕吐的辨证论治。

十一、泄泻的辨证论治。

十二、眩晕的辨证论治。

十三、中风的辨证论治。

十四、腰痛的辨证论治。

十五、消渴的辨证论治。

十六、痹证的辨证论治。

考核知识点

一、感冒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二、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三、喘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四、心悸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五、胸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六、不寐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七、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八、呕吐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九、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十、便秘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十一、头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十二、眩晕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十三、中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十四、消渴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十五、痹证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十六、腰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每一证型的证候表现、治法及代表方剂。

考核要求

一、掌握感冒的辨证分型,掌握风寒感冒及风热感冒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风寒感冒及风热感冒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二、掌握外感咳嗽的辨证分型,掌握外感风寒咳嗽、外感风热咳嗽及外感燥热咳嗽的证候表现及治法。掌握内伤咳嗽的辨证分型,掌握痰湿咳嗽、痰热咳嗽、肝火犯肺咳嗽、气虚咳嗽、阴虚咳嗽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咳嗽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三、掌握实喘的辨证分型,熟悉寒喘、热喘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寒喘及热喘的代表方

248 剂及组成。掌握虚喘的辨证分型,熟悉肺气虚喘、肾气虚喘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肺气虚喘及肾气虚喘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四、掌握心悸的辨证分型,熟悉心神被扰、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心血瘀阻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心悸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五、掌握胸痛的辨证分型,熟悉心血瘀阻、胸阳痹阻、痰热壅肺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胸痛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六、掌握不寐的辨证分型,熟悉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虚胆怯、情志扰心、痰热扰心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不寐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七、掌握胃痛的辨证分型,熟悉肝郁气滞、瘀血阻络、饮食积滞、脾胃虚寒、胃阴亏损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胃痛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八、掌握便秘的辨证分型,熟悉热结便秘、气滞便秘、气虚便秘、血虚便秘、阴虚便秘、阳虚便秘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便秘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九、掌握头痛的辨证分型,熟悉外感风寒头痛、外感风热头痛、外感风湿头痛及内伤肾虚头痛、内伤肝阳头痛、内伤痰浊头痛、内伤瘀血头痛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头痛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十、掌握呕吐的辨证分型,熟悉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饮内阻、肝气犯胃、脾胃虚寒、胃阴不足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呕吐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十一、掌握泄泻的辨证分型,熟悉外感寒湿(风寒)、外感湿热(暑湿)及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泄泻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十二、掌握眩晕的辨证分型,熟悉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两虚、痰浊中阻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眩晕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十三、掌握中风的辨证分型,熟悉中经络、中脏腑及中风后遗症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中经络、中脏腑及中风后遗症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十四、掌握腰痛的辨证分型,熟悉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腰痛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十五、掌握消渴的辨证分型,熟悉上消、中消、下消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消渴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十六、掌握痹证的辨证分型,熟悉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等证型的证候表现及治法。熟悉治疗各类痹证的代表方剂及组成。

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实施,特做如下说明:

一、关于课程内容、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为了使考试要求更具体化和标准化,使学生更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考试命题更加明确范围,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课程内容、知识点、考核要求三个方面规定教学。各要求的含义是:

课程内容:严格按照教材内容次序。知识点:必须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考核要求: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不同要求进行考核。

二、学习方法指导

中医学内容,博大精深,然而学时有限,课堂上只能讲解重点的理论内容,部分内容将在临床见习中进一步讲解,理论联系临床。还有一部分内容需要课余自学。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

严格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理论课考核占80%,见习课考核占20%。实行考教分离,建立试题库。考核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病例分析。

附题型举例

249 一、名词解释

六淫

二、填空题

六淫的致病特点有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

三、问答题

为什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四、病例分析

李民, 男,25岁, 咳嗽3天,痰粘黄稠,咳痰不爽,咽痛口渴,鼻流黄涕,身热汗出,头痛头胀,舌苔薄黄,脉浮数。试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来分析,并写出治法、代表方剂、药物 。


相关作文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2012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历年初中作文题目:因为有爱 初中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初中作文题目:泪落 优秀初中作文题目:生命的美丽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感悟生活 初中作文题目:初夏的风 关于榕树的初中作文题目 初中作文题目:因为他,我更„„ 初中作文题目 ...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2012
  •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 历年初中作文题目:因为有爱 初中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初中作文题目:泪落 优秀初中作文题目:生命的美丽 初中作文题目大全:感悟生活 初中作文题目:初夏的风 关于榕树的初中作文题目 初中作文题目:因为他,我更„„ 初中作文题目 ...
  •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
  •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 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 多么的神秘夏哪.又是多么的热情爱你 夏天虽然没有春天的温柔早晨.也没有秋天的凉爽更没有冬天的纯真但它却有属于自己的美丽. 太阳公公还没有睡醒雾姑娘已从天上降到人间楼房和草地就被笼罩在云雾 之中.草地湿 ...
  •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 2013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3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 ...
  • 作文
  • 2011宁夏中考作文题目(自拟命题) 大熊有一个小麻烦,他去找了发明家,发明家没等他说完话就说要给他装一对翅膀,裁缝没等他说完就要给他一条围巾,帽子店.蜂蜜店.装饰店,所有的地方听说他有一个小麻烦都给了他一点东西,可是大熊要的不是这些.直到 ...
  • 历年小升初作文题目
  • 全国各地历年小升初考试作文题大全 ⒈小升初作文题目<--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小升初作文题目<--,我永远的天空> ⒊小升初作文题目<都是--惹的祸> ⒋小升初作文题目<笑傲--> ⒌小升初 ...
  •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
  • 1 全国中考作文题目汇总大全: 1.2008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试题:半命题作文:___________的肩膀 2.2008年广州中考作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春回大地,原野上.道路旁.房前屋后,那一棵棵.一排排的树,高的.矮的. ...
  • 初中作文题目
  • 1<--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我永远的天空> ⒊<都是--惹的祸> ⒋<笑傲--> ⒌<生活需要--> ⒍<何以解忧,惟有--> ⒎<假如我是--> ...
  • 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
  • >>北京市 2013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好奇 >>天津市 2013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目:捡拾幸福 >>江苏省 2013年杭州市中考作文题目:懂得分享 2013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书里有个我 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