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高三作文-900字

我爱项脊轩,更爱站在项脊轩的门口。 爱她那明月下的半墙,爱她那三五之夜的静谧,爱她的窄小且简朴。 每每翻开那充满书香的语文书,扑入眼帘的就是一座低矮但给人心灵以踏实的小轩。这里安居着追求安然、静然的震川先生,这里绽放着一颗泰然、悠然的灵魂。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我的心也已被这安谧的气息所陶冶,我的浮躁也俨然已经荡然无存。所以我只敢站在项脊小轩的门口,仰望那不高但又很高的他,注视着这里的一切一切,聆听着大自然为之演奏的音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那借书满架的场景,听着那偃仰啸歌的狂狷,感受着那种被书拥挤着的幸福感,然后回忆着那充满淡淡忧郁但又美好甜蜜的过去,回忆着父母、朋友、同学、老师甜甜的微笑,沉浸在那种人人有之但又逐渐遗忘的回忆的幸福之中!然后轻轻地哭泣,又轻轻地微笑!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想着冥然兀坐的神情,在那寂寂的庭阶前,学喂食的少女,捋下袖子,挥手撒出谷子,引来那人至不去的小鸟。然后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注视着,融入这片静谧但又有着跳动旋律的院色之中,等待那淡了、暗了的暮霭,等待夕阳西下,庭前花开花落的那一瞬。然后脑中浮现小鸟姗姗可爱的神情,学着小鸟在跳动的旋律中享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和谐。 也怪不得震川先生独自钟爱这破落但亦可久居的小轩,也怪不得震川先生可以在庭前、在明月下想起那绵绵的爱、那天长地久的感动,也怪不得震川先生有如此细腻的心灵写出如此细腻的文章。这份钟爱、这份感动、这份细腻来自那甜美的回忆,来自那大自然的和谐,来自心中的那份安然,悠然!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看着那渐高的月儿,看着那在月色中朦胧依稀的小轩,想起李乐薇的空中楼阁,想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又何尝不是我的心灵深处所追求的空中之阁,又何尝不是我冥冥之中享受的荷塘月色。这份静谧,这份和谐! 站在项脊轩的门口,站在回忆的转轴上,站在大自然的琴弦上,站在自我心灵的钟磬旁!


相关作文

  • 随笔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及其写作技巧
  • 随笔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方法及其写作技巧 寒塘鹤影的博客 随笔,顾名思义,至少有随时笔录和随意运用两重含义.随时笔录指随笔往往及时地从生活中和书本阅读中得题,多为信手拈来,借题发挥,顺势点窜,视野比较开阔:随意运用指随笔的思路绝不拘泥于某一点静 ...
  • 快乐星期天
  • 第三周 审视文化 拒绝"香蕉化",过我中国节 在神州大地上,西洋文化正在以绵绵不绝的态势,浸染着中国 人的心灵和意识,改变着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文化结构.这种惟西 洋文化马首是瞻的现象,被人噱称为是中国人的"香蕉 ...
  • 站在城墙下(800字)作文
  • 精选作文:站在城墙下(800字) 作文 最近几天的傍晚时分,我闲来无事,独自漫步在故宫外的城墙下.已是初冬时节,一阵瑟瑟的风吹过,不由得哆嗦两下.心里不宁静,风便是冷的. 看着城墙上的刀纹剑孔,顺着目光,涌入了瞳孔,冲击了视觉神经.耳边呼呼 ...
  • 2009高考满分作文集精选
  • 2009高考满分作文集精选 全国Ⅰ卷 2009年全国Ⅰ卷高考满分作文:因材施教,发展自我 全国Ⅱ卷 2009年全国Ⅱ高考满分作文:创新的光华2009年全国Ⅱ高考满分作文:寻找生活中的咖啡豆2009年全国Ⅱ高考满分作文:圆与缺的哲学2009年 ...
  • 舞台
  • 舞台 今有借景抒情,用事物传播自己感情的芳香:古有归有光借项脊轩传播自己的感情,为了淋漓尽致般挥洒自己的心绪,归有光的项脊轩应运而生.项脊轩为他搭建了一个舞台,展现自己内心世界的舞台. 项脊轩是一条连接自己与母亲的彩虹.母亲,如漫天的星星, ...
  • 情归项脊轩
  • 院中飘来阵阵兰桂花香,项脊轩中灯光摇曳,你坐在桌前写<项脊轩志>,今夜,邀我与你共忆那多年的酸楚. 青年时期的你,便是在这项脊轩中,心念祖母的殷切期待,心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发愤读书.诗情画意,才情过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生活虽 ...
  • 读[项脊轩志]有感
  • 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乐融融.可是,当这份欢乐一旦离去时,便会撕扯了孤独的心灵,泪划过了双眼,心在滴血--回忆往事,如在昨日.世称"震川先生"的归有光就把这些家庭琐事引进了文章--<项脊轩志>. <项脊 ...
  • [项脊轩记]教学设计--此情可待成追忆(高二必修五)
  • 授课教师:李志鹏授课时间:2011年5月17日班级:高二年十五班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3.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如文章体现的语言美.情态美.动作美等,并能以散文化语言.对联等形式再现. ...
  • 当爱已成往事
  • 当爱已成往事 --读<项脊轩志> 山河惊姿态,人生憾短长. 任谁也无法挽留的时光,就那么残忍地将人生中的种种美好匆匆带走,末了赠与那些未跟上节奏的人以种种感慨唏嘘,最后只剩下回忆可供任意拾捡. "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 ...